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文艺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 [我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多方面和多层次所组构的互生和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详细]

  • (曾繁仁)·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面临急剧的转型,文艺学学科必须转变观念。主客二分的传统认识论将代之以现代形态的有机整体哲学,传统文艺学学科超稳定的边界将代之以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欧洲中心主义"将代之以中西平等对话。同时应坚持完整的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详细]

  • (谭好哲)·文论引进:从立足于拿来到立足于创构

    西方文学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中一直面对着的一个绕不过去的"他者"存在。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对西方文学理论我们基本实行的是"拿来主义",但一味"拿来"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学观点和理论武器,也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界思想的盲从、懒惰和创造能力...[详细]

  • (陈炎)·走出"失范"与"失语"的中国美学和文论

    长久以来中国美学文论抛弃了传统而追随西方的方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对艺术更深刻一些的理解,反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学术传统,此谓之理论上的"失语症"。西方思维方式或许难以对付像艺术和文学这样的对象,因此回归我们的传统,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详细]

  • (王杰)·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这种古朴而且稳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所提出的问题为例,分析了民歌在当代大众文化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矛盾,初步分析了民族艺术在文明冲突和全球化的压力下的特殊作用。首先,...[详细]

  • (江玉琴)·诺斯洛普·弗莱与F.R.利维斯的文化批评比较论

    本文站在文化研究的语境里对加拿大文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和英国文学文化批评家F R 利维斯的文化批评观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利维斯在新批评形式主义的潮流中敢于将文学批评超越文本的肌理研究,以文学经典批判现代文明、宣扬伟大的文化传统开辟了文学的文...[详细]

  • (曾繁仁)·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生态审美关系的分析与预见成为我们在新世纪思考与探索生态审美观的重要资源。马恩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包含尊重物种内在价值的生态意识。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的重要著作中有关"异化的...[详细]

  • 理论问题研究

    • (谭好哲)·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研究

      19世纪末叶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或曰后经典时期。依时间序列和观念取向而言,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可以分为科学型、政治型、社会批判型和文化分析型四种理论形态。四种理论形态各有其理论成就和局限,显示出现代马克思主...[详细]

    • (马龙潜)·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以人的形体为媒介,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舞蹈与雕塑、戏剧、音乐等艺术形态的联系较为密切。舞蹈是活动的雕塑,雕塑是舞蹈的"亮象";舞蹈和戏剧都诉诸观众的视觉形象,但舞蹈的动作表演具有高度概括、宽泛的主观内在表现性,表现出长于抒情拙...[详细]

    • (李衍柱)·论唯物史观与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兼论鲁迅对建设文学活动发生学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本文以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为中心,评述了学界惯用的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和心理学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途径,着重论述了唯物史观为文学活动发生学提供的方法论基础和引起研究的新局面,探讨了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劳动说"的贡献和不足以及鲁迅结合...[详细]

    • (凌晨光)·作为第二级指示系统的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本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学文本则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内含着有待读者发掘的丰富意义的物质结构。按照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的看法,文学文本属于第二级指示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原本在上一系统中是符号的东西在此变成了纯粹的能指。这种指示系统一般具...[详细]

    • (王汶成)·评文论史上的三大文学语言观

      文论史上的文学语言观可归纳为三大类,即载体论、本体论和客体论。载体论把语言看作文学的载体。本体论认为语言是唯一标识着文学的存在和价值的本体。客体论把文学语言看作为了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客体对象。笔者认为,从完整的文学观点看,无论是文学的传...[详细]

    • (尤战生)·法兰克福学派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并不具有真正的大众性,它实质上是反大众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众文化已经沦为维护社会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该学派指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主要表现为虚假性、受控性、强制性、肯定性,...[详细]

  • 中国美学和文论研究

    • (郑训佐)·略论当代书坛的几个误区

      当代书坛面临着理性精神失落的困境,粗暴的否定太多,理性的建构太少。对历史的批评则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境,缺乏理性的分析。所谓的"权威"也存在着文化品格缺失的问题。而对支撑着书法存在的"书卷气"这一重要素质的理解,也因态度上的保守或偏激,出现了...[详细]

    • (祁海文)·老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思想的基本取向

      在美育问题上,儒道两家一开始就形成明显的对比。孔子重视礼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老子反对、批判的也正是礼乐的政治、道德教化作用;孔子试图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理想人格的培育,老子虽也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但他所主张的理想人格的培养恰恰没有...[详细]

    • (仪平策)·语境的变迁与范式的转换——对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一种阐释

      本文旨在从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轨迹出发,来解释和描述一下该时期审美文化发展转换的主流范式:认为审美文化语境的变迁,分总体性语境和阶段性语境两个方面。总体性语镜变迁的关键因素有二,即社会力量方面门阀士族阶层的崛起和意识形态方面玄、...[详细]

    • (王平)·论文言小说的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

      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与白话两大类别,两者在叙事结构上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差异更为明显。从总体上来说,文言小说以短篇为主,其结构受史传文学影响较多;白话小说则兼有短篇和长篇,其结构受说话艺伎影响较多。文言小说从较早的笔记小说到唐代的传奇小...[详细]

    • (王小舒)·王渔洋神韵说的三部曲

      清代王渔洋诗学理论的建立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作者二十四岁时的《丙申诗序》为标志,提出了以"远"字为中心的美学纲领,可以称为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以作者三十岁时的《论诗绝句》组诗为标志,突出强调了人与自...[详细]

  • 美学论辩

    • (王祖哲)·"新实践美学"能够成立吗?--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作为易中天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劳动"或"实践",并非如他假想的那样是"在人文学科内不可再还原的"。劳动起码可以还原为身体活动和意识,而决定身体活动成为人类学意义上的劳动的,就是意识。根据维柯的哲学,我们有理由支持一个更合理的假设,...[详细]

    • (王元骧,赵建逊)·美源于人自身生存的需求:关于美与美的艺术的对话

      本对话认为审美愉悦作为一种不带占有欲往的自由观照活动,它不同于感觉的快适,是提升人的精神而不是刺激人的欲望的。这对于克服当今社会日趋物化的倾向,维护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论者不同意当今有些学者提出的"审美的日常生活...[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