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 德育课程

  • 反思与重建

    • (金生?)·物义论与道德教育的幻像

      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是物义论的,即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现代性的道德是为物的占有服务的,实现的是物的占有过程中的秩序,因此,道德与精神是分离的。物义论把道德及道德教育带入了什么境地?现代性生活是否在观念上已经"除道德化"?现代人是否具有知识而...[详细]

    • (潘 发 勤)·解释、榜样、劝诫、体验、环境——道德教育的几种学习方式简析

      榜样、解释、劝诫、体验、环境是有效的道德教育要考虑的五种学习方式。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是品质优秀的典范,通过解释让学生知晓思想道德水平对个体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以深情的期待与劝诫让学生一种体验到道德情感的力量,以丰富的活动体验养成良好...[详细]

    • (郑富兴)·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是影响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发展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迁移性(情境性)。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通过反思性道德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智慧,为学生适应在熟悉与陌生、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中穿行的现代生活做准备。[详细]

    • (高德胜)·论生活的意义建构性

      人生而"有病",总是固执地探求着生活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命有限,人有"死亡意识"。但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的,而需要以他人为参照进行创造。[详细]

    • (孙彩平)·对现代性道德教育的伦理诘问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现代性道德教育进行伦理反思:公共伦理与个体理性间的矛盾;灌输、规训与理性自由间的矛盾;道德责任与契约伦理间的矛盾;道德行为训练与道德自觉间的矛盾;道德教育中的功利倾向与道德义务间的矛盾。[详细]

  • 调查报告

  • 伦理与德育

    • (汪凤炎)·论良知的形成与发展

      良知在激发人的善心与善行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类主体的角度看,良知最初是通过外铄途径得来的;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良知的端芽可能是通过类似集体无意识的形式获得,或是个体在童年时期通过"习与性成"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详细]

    • (吴秋兰)·科学规范、科学精神与科学责任——论当前大学生科学品德的培养

      大科学时代,社会公众对科学工作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科学品德方面。加强大学生科学品德培养,应从明确的科学规范,如科学的技术性规范、研究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入手,再到科学精神的提倡,科学气质的形成,最后升华到具有高度科学责...[详细]

    • (华伟)·和谐消费:一种新的消费伦理

      由于过度消费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从而使整个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消费者能否树立起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不仅关乎自身的成就与幸福,还对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倡导和谐消费观,引导人们形成理性的消费...[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