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 德育理论

    • (阿瑟?多布林)·从错误中教会正确的东西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生物性、情感、认知、自尊、教育诸多因素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指出道德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静止不动的事物,它是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复杂的部分所建构而成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太多形成一个道德人的因素,那么就会曲解道德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详细]

    • (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

      从20世纪60、70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详细]

    • (孙彩平)·在道德关系建构中生成德性——析诺丁斯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诺丁斯所倡导的关怀伦理与关心道德教育模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引导学生在道德关系建构过程中生成德性。这一理念与国内敏锐的道德教育研究者间存在共识。这里尝试从哲学层面分析其对以往道德教育研究的超越性。[详细]

  • 哲学研究

    • (高伟)·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现代教育危机重重。克服现代教育危机的关键在于追问现代教育的"根据"和"灵魂"。追问乃是对生存本体论的寻求。教育的生存本体论是对教育智慧的寻求。生存不是结构性的,生存论乃是结构性的。本文将生存论理解为生存的时间性结构、生存的意义性结构、生存的...[详细]

  • 问题与思考

    • (刘国强)·文化自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本文承继钱穆、唐君毅、牟宗三诸先生的文化反省、文化自觉之理路,认为当代中国问题,以至世界问题,皆根底上是一文化问题。对文化之本质、文化之基础作出哲学之反省,一方面指出文化的基础在于能自觉价值的心灵,另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之复兴在于自觉自己...[详细]

    • (张向阳)·学会感恩

      本文从作者教学生涯的一个片段场景,反思了小学生为何对来自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感受冷漠的原因,认为我们的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教材向学生们宣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而惟独忽视了永远值得孩子尊敬的父母,以及平常人家的感人故事,忽视了人类内心深...[详细]

  •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 (高伟,吴春明)·孔子论"学"的三重境界——《论语》读解(一)

      本文认为,孔子论"学"正是从根本上揭示了"学"的本真状态,即"学"根本上乃是对"大道"的领悟、践履以及与"学"密不可分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与境界。第一重境界"学而时习之"是"学"之本体;第二重境界"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之条件或"学"之形式;第三重境界"人不知而...[详细]

  • 比较研究

    • (冯增俊)·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探析

      德育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考察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发展及其德育课程发展机构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了当代美国德育课程发展模式,包括德育课程目的、德育课程设置、德育课程基本内容、德育的基本教材、德育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等,简析了...[详细]

  • 德育心理学

    • (汪凤炎)·中国传统品德心理结构观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先哲对于品德心理结构的认识,其主要价值不在于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到品德中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心理成份,而在于对这四种心理成份之间关系的认识,即主张知行合一、情理融通、必仁且智和文质彬彬。它启示今人:在研究品德的...[详细]

  • 案例研究

    • (李朝芳)·“班组串换制”实验

      德育的原点问题是"关系"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多元性、变动性、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对学校德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潜在课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本文用实例探讨了在学校德育中如何来实施"班组串换制"以及其积...[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