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配合本体保护工程对国内城东、南城垣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对城垣轮廓的清理和城墙解剖,获得了有关国内城始建年代、城垣结构、城址总体形制全新的学术认识。本文即结合以往国内城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详细]
2011年5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吉林省舒兰市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了复查。此次复查中,我们发现了与完颜希尹家族私城密切相关的遗址点,并对现存于地表的石象生进行了测绘。通过此次工作,我们对完颜希尹家族...[详细]
长城地带的早期鲜卑遗存,其文化因素的主体来源于呼伦贝尔地区的扎来诺尔组早期鲜卑遗存和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的相关遗存。呼伦贝尔地区的早期鲜卑遗存可区分出扎来诺尔组和团结组两类早、晚有别的遗存,约东汉中期,扎来诺尔组的文化因素到达长城地带,并...[详细]
红山文化新出现的陶器及彩陶在本地区是找不到渊源的,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当是受到外来诸考古学文化的影响。本文拟以红山文化新出现的陶器及彩陶为切入点,对红山文化的渊源问题进行再探讨。[详细]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短内式铜戈,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这种铜戈的命名、名称、起源、传播以及年代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燕下都辛庄头遗址30号墓葬出土的短内式铜戈的出现背景做了分析,结合最新材料,提出关于这...[详细]
史前陶器的纹饰艺术符号分析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之于古人精神世界与社会深层结构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文章在借鉴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巴特强调分析深层含义的方法,以及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纹饰艺术布局特征,尝试着解读...[详细]
废片分析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中技术-类型学研究范畴内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对其定 义、发展史、理论内涵、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认为通过模拟实验对遗址出土石制品组合中的废片进行技术以及属性分析,利用个体和总体分...[详细]
本文应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LA-ICP-AES)对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东部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黑曜岩风化层和非风化层进行化学元素测定和分析,通过总结出风化层比非风化层富铝、铁而硅减少的规律得出风化环境为弱酸性的结论。[详细]
本文中作者使用黑曜岩石料模拟制作而成63件包括石片、石叶、细石叶、刮削器、雕刻器等五种石器对干松树枝干、新鲜杨树枝干,分别进行了切、刮、钻、刻行为的模拟使用实验。运用电子体视显微镜,分别进行了微痕观察与分析。最终对于其在黑曜岩石器上形成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