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从专业知识份子向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化的一些中国特有的社会构成因素。这些主要因素有,社会转型带来的专业问题转化为公共热点问题;这一代知识分子同之前和之后一代知识分子相比进入有社会影响的位置的特殊历史机遇;...[详细]
章太炎宣传"国粹",主张建立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新民族文化,于20世纪文化建设至关要紧的"民族取向"课题,作出了规划;强调宗教尤其是佛教对于建立中国人道德信仰世界的重要,就文化重构的"多元融合"与"思想配伍"问题,提出了建言;对孔子发起攻势而对诸...[详细]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价值的正当性辩护,遵循着如下的基本理路:重构(reconstruction)而非建构(construction),程序性理论( procedural theory )而非实质性理论( substantive theory),道德观(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而非非道德观(non-moral point of ...[详细]
日常生活从生命价值的确证和维护、以主体间的交往行动扬弃对人的工具性规定、参与并担保文化的延续、使个体不断融入这个世界并获得对世界的认同感等方面展示其积极意义。但同时,日常生活的自在性、既成性,又往往导向接受已有的存在形态、因循常人的行为...[详细]
本文将经学看作一个有着内在生命力的、相对独立的、"自足"的学术系统,用这样的视角来透视经学的近代"蜕变"这一社会现象。经学的"蜕变",一变于经学内部因家派门户之争而引发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变;再变于今文经学内部治学范式的改变。尤...[详细]
中国古典思想把政治的正当性建立在天命的基础之上。天命不是宗教神学的实体性上帝,而是显现为在人之同然性之中的、表现为民情、民欲、民意等等自发性秩序。正当性的政治必须以此为基点,而不是去人为地去干涉这种秩序,同时又应当引导人们去发现并建立自...[详细]
在透过自由主义的眼镜去理解和解释康德的政治哲学,而自称康德主义者又成为当代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风尚的时代,阿伦特从《判断力批判》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去挖掘和重建康德的未成文的政治哲学的工作无疑空谷足音。本文在概述康德的成文的政治哲学的基...[详细]
《思想与文化》季刊征求关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的各种稿件,如学术论文、评论等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