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国际)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9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来自美国、台湾、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等著名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认知的逻辑结...[详细]
本文对20世纪出现了有关数学基础论三大流派作一些简要的分析。逻辑主义认为数学可以化归为逻辑,集合论悖论的发现给逻辑主义者造成重大的打击,逻辑主义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看到逻辑与数学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直觉主义否定非构造性数学即古典数学,其...[详细]
法律论证是论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法律裁决会具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做出这些裁决,是因为人们接受了特定的法律论证而排斥了另一些法律论证。因此,要弄清法律及其作用,我们需要弄清法律论证及其评价标准。与逻辑有关是众所周知的符号学的三重特征...[详细]
本文从法律与逻辑的关系入手考察法律逻辑。提出综合性的法律逻辑观点,认为法律逻辑应包括形式逻辑在法律中的运用理论和法律中的特殊逻辑理论两个层次。形式逻辑在法律的运用是基础,法律中的特殊逻辑是在此基础上,基于法律的特殊语境,借助现代逻辑工具...[详细]
本文对广义的法律推理的两个环节即狭义的“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进行了初步分析。狭义的“法律推理”是为案件事实寻找裁判结论的思维活动,通常以法律直觉的形式完成;狭义的“法律论证”是为裁判结论寻找充足法律理由的思维活动,完全以逻辑论证的形...[详细]
作者在本文中简要论述了非形式逻辑的基本方法,并展示它们如何应用于法律论证,尤其是应用于审判中的证据案例。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西北大学著名证据理论学家John H. Wigmore首先在证据法中使用的一种论证图表方法。 第二部分引入了一些论证图式,它们是除...[详细]
法律推理就是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它是逻辑演绎论证与辩护性推理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模式是“实际上的肯定前件式”。但是当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虽有规定而规定过于概括或含义不明时,法官就有可能遵循或借鉴司法先例进行法律推理...[详细]
首先,我们构造双结果条件句系统DC,给出一些证明论结果。其次,我们引入有序邻域语义,给出描述DC的特征公理的框架条件,证明DC相对上述框架条件是框架可靠的。最后,我们证明DC相对这些框架条件也是框架完全的。 [详细]
休谟把命题划分为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两个类型,价值命题的认同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逻辑学家对规范和规范命题的研究形成了道义逻辑或者说规范逻辑。道义逻辑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正在从静态逻辑走向动态逻辑。道义逻辑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法律规范知识表达...[详细]
首先,我们构造动态认知条件句系统DEC1,给出它的一些证明论结果。其次,我们引入有序邻域语义,给出描述DEC1的特征公理和规则的框架条件,证明DEC1相对这些框架条件是框架可靠的。最后,我们证明DEC1相对这些框架条件也是框架完全的。[详细]
语法完全性仅与一个形式系统的语法构造相关,经典命题逻辑的有代入规则的系统是语法完全的,无代入规则的系统不是语法完全的。将全称概括规则作为初始规则的系统是否限制对该规则的使用可导致系统相对于通常的语义解释是否具有强可靠性。对必然化规则和模...[详细]
本文利用演绎定理的证明思路给出了一个由演绎证明构造公理证明的一般程序,并增加了一条简化命令,使该程序既严格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