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见于《说文》中的厚、履、尚三个字的形义重新作了探索,认为厚字构形应是从石,从 (墉)省会意,本义应指城墙的厚固。履字构形应是以人乘舟行于水会意,本义应指在水中行走。尚字构形是在像房屋形的符号上部加指示性符号...[详细]
下葬于东汉早期的《武威医简》,其字体属于隶书成熟后向楷书发展的隶味多于楷味的隶楷间文字。本文对其异体字进行了较全面的清理,共得异体字88个,共出现224次,占全书篇幅的5.6%;异体字的类型有9种。这些异体现象呈现出与传世文献大不相同的格局,充分...[详细]
类化,是指文字在发展演变中,形体趋于相同的现象。本文将郭店楚简字形的类化现象划分为自体类化、随文类化、群体类化三种类型,并结合具体字例进行全面分析。自体类化,是指一个字形内部,某个部件逐渐演变得与另一个部件相同或相似的现象。随文类化,是...[详细]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买地券、镇墓文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宋代以来文人对买地券、镇墓文的使用和出土情况的记载以及清代迄今的研究情况。买地券、镇墓文研究具有多方面意义,其语言文字学意义在于:保留了古代民间口语的原生形态,证明汉字新字体、新书体的出...[详细]
目前,学界尚无直接阐述甲骨文复音词成因的论著,只有探讨先秦复音词的成因的研究。相关的众多结论在甲骨文复音词材料析因中得到印证的仅有四点:语义表达的精确化、二音节音步、词语联想和词组结构的紧缩化。[详细]
水族古文字,水语称为"泐虽"(Le1 sui3),汉语译为"水书"或"水文"。"水书"与纳西族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仍然存活的两种象形文字,"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千百年来,"水书"一直被用于水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受"水书"影响和制约最大的要...[详细]
渊源自汉字的三种中古文字--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中数字的单字构成和文字表现反映出文字体系中词符和音符之间更多是交织作用而非必然过渡的关系,而词符向音符转化过程的不彻底性又主要受制于文字符号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本身记录的语言的类型特征这两...[详细]
本文以三种主要的玛雅文字目录和字典为文本,分析和归纳了玛雅文中的四种异体字类型,并对它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详细]
台湾的汉字标准化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90年代,先后推出"标准字体表"、"异体字字典"、"笔顺手册"、"部首手册"、"笔画名称表"等汉字标准。本文对这些标准作全面介绍,并与大陆的相关标准作比较。[详细]
二十世纪的汉字简化极大地影响了汉字基础部件系统:一、使部件的笔画得到减少,从而有利于整字简化和构形;二、使基础部件系统新增了许多成分,影响到它的结构有序性;三、使一些字素变成了构形符号,削弱了它们的构词功能;四、混淆了不同的部件,降低了...[详细]
汉字是据意构形的,在造字之初,理据是清楚的。但在汉字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字形、词义、语音、字用都在发生变化,汉字的理据逐渐模糊。对理据的追寻是汉字使用者的普遍心理,面对理据缺失的字形,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使理据重新获得,这些方式包括造新字...[详细]
当前,语言学界对同源字和异体字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颇有歧异。本文认为,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书写形式,一组同源字记录一组同源词;异体字是单音节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一组异体字记录一个单音节词。同源字与异体字在理论上有着明确的畛域,但事实上二者有一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