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本性上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公民就是在实现公共生活的这一目的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公民通过积极的行动而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公共的世界里,在社会和政体(polis)中行动获得公民的身份。公共生活空间是每个公民自我展示的空间,而自我展示的方式是通过公...[详细]
“和”的字形与含义在中国文化里经历了一个演化与定型的过程。“和”的本义是“调和味道”与“调和声音”之义,由此引申出“和”的其它诸义,并形成和谐伦理精神的精义。当代中国德育从“和”的精义里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1)要树立“和谐德育”的新德...[详细]
和谐伦理的历史资源中,宗教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佛教具有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其伦理思想的特色就体现在一个“和”。佛教和谐伦理的道德哲学基础体现为缘起论、心性论和道德心理层面;佛教和谐伦理的具体内容,最核心的是心灵内在的道德和谐,根据人在社会...[详细]
德性“自盈”是中国文化对个体自我体认的最基本的评语。而一切人生理想的诉求都集中于自我德行的外溢,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对人性自我意识的过分乐观。因此,这种基于德感意识的人性体认,缺乏追寻彼岸超越精神的动力,也带来了个体精神生活的乐感取向,从...[详细]
城市化是当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陌生的都市人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自由与理性,一副是冷漠与孤独。在一个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教育不能没有城市精神,又不能迁就城市伦理。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详细]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回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回族节日、饮食、音乐、体育等民族文化的简单介绍层面,而对于型塑回族学生道德人格的传统道德文化...[详细]
卢梭曾说我们对儿童不了解才走入教育的歧途,但为什么对儿童有相当的了解后,我们还是没法取得满意的儿童德育效果呢?整理《爱弥儿》中的幼儿德育观,发现似乎有一条“无为”的主线贯穿其中。或许,这可为当前的幼儿德育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详细]
调动一切力量为打造和谐社会增砖添瓦是我国多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宗教为公民的道德行为创设了有力且有益的心理环境。宗教含有对现实苦难的消弥和对来世生活憧憬的功能。在和平年代,宗教重视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启迪人们过有道...[详细]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应该是多元文化的共处,但这又不是文化的自我封闭和文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文化间的“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人们对待文化,尤其是对待具有价值指向的道德文化的态度,构成了文化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