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在香港和澳门中学的实证调查,指出目前两地初中学生在人类与环境、法制与纪律、理财与生活、礼貌与情谊、家庭与父母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国家与社会、人生与修养、科技与学习方面存在问题;比较两地初中学生品德状况,香港中学生总体上优于澳门中学生;...[详细]
人在本性上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公民就是在实现公共生活的这一目的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公民通过积极的行动而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公共的世界里,在社会和政体(polis)中行动获得公民的身份。公共生活空间是每个公民自我展示的空间,而自我展示的方式是通过公...[详细]
美国品格教育的各种理论或主张之间存在明显分歧。在目标定位、模式选择、策略运用等方面,不同的非广义品格教育论者的主张不同。对于私德与公德、习惯与理性、直接教学与间接教育等范畴,非广义品格教育论者与广义品格教育论者也各有侧重。从“好生活”出...[详细]
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并提出应该大力推展生命教育,以减少生命之重大损失、减轻社会之严重问题,特别是让青少年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获得生命发展的正确方向。生命教育即是围绕有关生命问题、生活问题、人生问题进行的知识传授过程,目的是让青少...[详细]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现实道德状况出发,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出自觉的道德主体。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对道德主体的应有关照。这种关照的实质是...[详细]
科学或科技的发明与使用往往会予社会成员不安之感。这种不安之感的起因大致有三。一是担心新科技或新科学可能会在根本上改变既有的社会秩序和生活;二是担心新科技(新科学)的发展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三是不欢迎新科技(新科学)动摇了既存的道德观。针对...[详细]
本文主要论述因应基因科技蓬勃发展对现有伦理产生冲击之科技新伦理模式 ? PACT模式(分别代表隐私权、自主力、关怀心、信任感),是否仍适用于建构网络伦理。本文主要透过现象的分析、诠释和批判,阐述网际网络需要确保信息的安全,需要彰显自我主体性和人...[详细]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中青少年网络文化的现象与特征,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意义。本文指出,网际网络在今日已经形成青少年生活的一部份,其不仅是青少年知识、信息、娱乐及休闲活动的重要来源,也可能提供了他们的价值、思考及行为风格而形成一种次文化的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