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及以后的文献中,西南夷是指中国古代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巴蜀以西、以南和西南地区的古代族群,即秦汉时期分布在今四川西南、西北和云南、贵州等地区属于氐羌系统和濮越系统的各个族群的总称,南中只是指南夷中的主要族群。而巴、蜀在先秦时期也被认...[详细]
随着蒙古军不断南下攻掠中原,山西地区兴起大大小小的一批聚众自保的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首领具有不同的素质和才能,拥有一批当地民众,且从蒙、金双方的军事较量中看出金朝大势已去与蒙古骑军锐不可挡的政治趋向,纷纷率众降附蒙古新朝。在征服与统治...[详细]
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中,骏马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因为中土农耕文化所使用的马匹主要是来自游牧文化中马种的输入和改良,同时,游牧文化的尚武精神也体现在骑射的形象上。随着战争和贸易、文化交流,西域良马进入中土改良了中土马匹品种,也影响了中土...[详细]
资源利用形式的选择决定着人类对所处环境的影响。伴随工矿开发的推进,在牧区这一草原资源利用为主导的区域,当牧民面对现代化、工业化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叙述其草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发展有多种模式,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包容性是国家繁荣、社会...[详细]
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自明朝末期以来大量汉人涌入,在经历长达四百多年的交流融合后,这一地区的蒙古族以母语的消失为典型标志的文化“涵化”、“汉化”现象尤为明显。然而,我们认为,失去母语的呼和浩特土默特蒙古族其民族文化依然依靠多样性的方式在日常...[详细]
16世纪末土默特俺答汗在蒙古地区第二次引进佛教并强制性地限制传统的萨满教。而且又是土默特蒙古人在蒙古地区几乎是最早放弃佛教并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土默特史料》第八集里声称的佛教是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波兹德涅耶夫把呼和浩特佛教的衰落归...[详细]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移民文化远远流长,早在明末阿拉担汗时期就有数万内地民人流入丰州滩,开垦农田,经营商业或手工业。随着定居农业的兴起,土默特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开始多元化,先后出现了先农坛、观音庙、龙王庙、土地庙、三贤庙、奶奶庙、财神庙、十王庙...[详细]
蒙古萨满教一直以来没有系统的历史记载,加上深受外来宗教文化影响的现实情况下,对于一本相对原始、罕见的史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论文当中,主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列举并观察萨满服饰与图腾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详细]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的北大门,紧邻蒙古国,共同拥有绵长的边境线,且有相同的语言及习俗习惯,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古国的贸易在中国的省区来讲,在地利、人和方面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但较大来自于煤炭等资源拉动,为了保证...[详细]
北方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实施中存在诸多生态经济问题与困惑,其实质是草原生态治理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应有的互动,甚至矛盾与对立,即:草原生态治理与缓解“三牧“问题的不统筹,与牧民生计缺乏互动,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的不统筹,与草原文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