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统治下的东蒙地区民族进步人士为使民众清醒地认识蒙古民族极为忧虑的严重现状,消除各种社会弊病,改变落后状况,发展民族的教育、文化、产业、医疗等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创办的《青旗》报便是其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青旗》中有关教育和民族觉醒内...[详细]
元朝末年,全国形势动荡不已,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大江南北陆续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元朝上层统治集团之间发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相互争夺。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山西地区被卷入到元廷及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纷争冲突之中,且对腹里地区,乃至全国上下...[详细]
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中包含梵藏语借词、汉语借词和其他一些借词。其中汉语借词的一部分成为当时蒙古语常用词汇的一员,另一部分则为临时借入蒙古语的汉语词。该文阐释这些汉语借词,并对一部分借词的形式同《蒙古字韵》的对应形式进行了对比。[详细]
博迪苏是清代末期蒙古族汉文作家。《朔漠纪程》是其奉旨赴喀尔喀考察蒙古游牧事宜而撰写的纪程诗文。细读这纪程文,主要描写了喀尔喀地区的自然风景、人民生活和民俗习惯,其中渗透了作者的民族感情。[详细]
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公社时期的牧区畜牧业经营管理各项制度,总结出了合作化是牧区畜牧业经营的根本出路;划区轮牧是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划分畜群、固定规模是畜群管理的合理方式;畜种改良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手段;劳财物簿记管理制度是完整的...[详细]
本论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四个牧业旗为例,就草原地区地矿产开发利用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及社会基础设施所带来效应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矿产开发业快速增长区域GDP,大幅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彻底改变区域经济结构。同时也部分改善了社会基础设...[详细]
本文以产业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研究总结了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对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时期内蒙古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与畜牧业发展提供的史鉴价值:草原生态经济...[详细]
“十五”以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三化互动”战略,切实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详细]
萨迦•端都布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藏萨迦寺的喇嘛。西藏佛教的一支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初期来到蒙古右翼三万户的鄂尔多斯万户,并在鄂尔多斯定居。期间他先后用蒙古文翻译了藏文《西藏王统世系明鉴》(,《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两部文献。本文详细叙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