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2003年第1期]

  • 文化与现代性

    • (姜义华)·《检论》的文化史意义

      章太炎《检论》的撰作起源于对其《?书》的增删修订,但就内容与性质而论,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书》的目的在颠覆传统的思想模式,引导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制度、文化,而《检论》则意在为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创建一种结构,提供一个标...[详细]

    • (汉克杰(Heinrich Geiger))·自由主体与文明国家——从比较角度出发对文化概念的基本看法

      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对于文化概念的基本看法,最为重要的是角度从过去到敞开的未来的转变,这个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把神话时代以远古圣人为中心的世界理解转换为以自由的历史主体为基点的文化理解,虽然后者起源于西方,但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史学却...[详细]

    • (王晴佳)·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本文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学说加以阐释,认为,这一学说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一致之处,这就是他们...[详细]

    • (胡晓明)·现代性的普世依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真实融会

      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是现代性的源头,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曾有过真实的交融,中国思想传统参与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自我建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现代性并非欧洲的,而是普世性的价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

  • 思想与人物

    • (童世骏)·辛亥革命前十年的新知识群体

      本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新知识群体的过程。新知识群体是由新政催生的,是通过大量报刊政论文章哺育出来的,他们诞生于思想(政论)淹没知识(科学)的时代;新知识群体不再出于科举,而是出于新式学堂,而进入新式学堂的学生大多是...[详细]

  • 中西之间

    • (童世骏)·整体史观与弗兰克"新中心论"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意欲彻底推翻历史学中的"欧洲中心论",它试图从整体主义历史观的视野来展开论证过程。但其结果却制造了另一种中心论"中国中心论"或"东方中心论",而在这种新的中心论的叙述中,仍然可以发现西方话语体系的支配。它的欧洲中心观...[详细]

    • (童世骏)·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何以可能——李大钊与J·S·穆勒

      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引起人们较大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李大钊与约翰?穆勒的比较研究,探讨这样一个课题: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何以可能?[详细]

    • (贤?休希斯曼 著 刘梁剑 译)·墨子:兼爱与后果论

      从有利于天下人的角度出发追求正义,是墨子一贯的主张。墨子是功利主义的首倡者、后果论的先驱。后果论的精神在于相信道德的行为就是带来好的后果的行为,正是从这个视角,墨子提出他的兼爱何以可能、兼爱的效用等等问题的。墨子的道德律令可以表述为:"兼...[详细]

    • (陈勤建 李小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倾向

      胡适首倡白话文,鼓吹民间而成为中国新文学革命的先驱,在中国文学书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他以民间的眼光而不是从传统的精英文化意识来观照中国文学,并把一向被尘封了和遮蔽了道德白话文学或民间文学从幕后推到前台,甚至推到了文学史的正宗地位。他在文...[详细]

  • 伦理、宗教与文化

    • (王庆节)·道德金律、恕忠之道与儒家伦理

      在西方基督教道德金律内部实质上隐含着两条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原则,即普遍公正原则与人际间关爱原则。在这两条原则曾在基督教伦理学中借助于超越性上帝的绝对之爱的观念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随着上帝在现代的退隐,道德金律中原本存在着的两条原则间的冲突...[详细]

    • (张庆熊)·儒家仁爱观与全球伦理:兼论基督教对儒家的批评

      对于全球伦理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发现各种不同的伦理系统有什么共同处,而恰恰要看到各种系统能够为我们所需要的全球伦理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本文集中考察儒家仁爱观的三个独特性--爱有差等、爱作为一种情感和爱作为一种人爱,分析在这些方面基督教对儒家的...[详细]

    • (张庆熊)·基督教和儒家论“罪”与“恶”

      在《旧约》(希伯来圣经)和《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以色列人和中国的上古先民在有关上帝的观念,以及上帝如何护佑善人和他们的国家,如何惩罚罪人和毁灭他们的国家方面,存在诸多相似看法。而在《新约》和《论语》中,随着保罗阐发"原罪"和"基督拯救...[详细]

    • (顾卫民)·宗教、文化的交谈与和谐——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

      在中国天主教历史上,尚未建立一种具有中国色彩的天主教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与一般民众,至今大都不能认同天主教思想,仍然视之为西洋宗教,天主教与中国思想的交流一度因"礼仪之争"而中断,近代以来,它与中国文化仍然处于由互相排拒到互相探索认识的过程...[详细]

  •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文化

    • (东方朔)·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文化全球化与儒家文化

      全球化、世界化的现代处境带来了新的景观,儒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随同这一趋势参与世界文化的行列,并与世界各种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对话和竞争。正视西方世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主动拓展儒学的话语空间,构成了一件颇有意义的工作。西方世界对现代...[详细]

    • (杨国荣)·认同的悖论——全球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文化身份问题

      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但它的文化身份至今仍然是一个触目的问题。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主线是由外来殖民者与本土被殖民者之间的冲突、妥协、抵抗和交融共同书写的,它近二十年来社会情势的变化贯穿于"回归"祖国的喜悦与"大限"来临的惶恐之中,更重要的是...[详细]

  • 哲学与文化

    • (杨国荣)·形而上学引论

      近代以来形而上学虽然面临着各种诘难,但作为对存在的总的看法,作为整体性的视野,形而上学的意义不容否定。回顾形而上学的历史不难发现,存在着抽象的形而上学与具体的形而上学,从追求存在的始基,到以观念为存在的本源,从预设终极的大全,到建构语言...[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