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保定育婴堂研究为中心,重点讨论了民国以后政体变革、战争等因素对传统慈善事业的影响。研究认为,民国以后育婴堂在内部组织管理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也包含了现代福利制度的因子,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特别是它官僚化的管理特征,使其具有...[详细]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断拓宽人道主义服务领域。本文梳理有关资料,对这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赈灾行动进行考察,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广泛参与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之灾的救助,在中国救荒史上留下闪光的业绩。[详细]
以往的地方史研究通常认为,善会善堂是地方性实践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地方性实践在总体上也只能在该地方空间内部有效进行。然而,晚清时期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移植的现象对这种认识提出了挑战。也就是说,这些善会善堂虽然位于华北地方社会之中,却是按照江...[详细]
唐宋以来江西吉安出了不少因科举成功而仕宦者,重视儒学和文化,多有世家大族。元代吉安宗族建祠祭祖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个别总祠。明代吉安宗族祠堂设置兴起于永乐以后,正德后加快了建祠速度,至明末建祠速度减慢。明代建祠祭祖有一个从前期家祠向中后...[详细]
作为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做了相当系统地论证。这个个案表明:民本思想不是少数儒家思想家的专利,它获得包括广大普通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本文从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等三个层次剖析《太平经》的...[详细]
中国古代的君权交替过程与故君的丧礼有直接关系。所谓三年“谅?不言”,是新君继位之初,借故君丧礼而实行的一种帝王术,旨在控御遗臣,接管实权。殷高宗、周文王、周康王、晋文公、楚庄王、楚灵王、滕文公和梁襄王等人的继位仪式,及其先君的丧葬礼制,...[详细]
无[详细]
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