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明末清初太仓州乡绅王时敏作于康熙九年(1670)的《奉常家训》为中心,参照王时敏于此前后所作的二十多篇遗训、家书等史料,并结合明末清初江南的社会特征以及王家的家况演变,尝试从家族内关系、如何对待乡里、与官府交往的原则等三个角度,分析了...[详细]
本文以笔记《五杂组》为主要依据探讨谢肇淛的日常生活状况,是从微观层面检视晚明宦游士人生活的一次尝试。谢肇淛以闽人生于钱塘,少居湖广,返里读书不数年而出仕,在浙江、山东、南直隶、京师、云南、广西宦游二十多年,这使他的生活世界呈现出较为丰富...[详细]
殷商时期,对祖先神的合祭大多以性别或亲属称谓为标准,分为男性祖先神的合祭:诸祖合祭、祖考合祭、诸父合祭、诸兄合祭;女性祖先神的合祭:诸母合祭、诸妣合祭与妣母合祭等。以夫妇为单位的祖妣、父母合祭鲜见。自西周中期始,合祭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详细]
本文粗略探索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从最早战国时代的铸币、直至1935 年民国摆脱银本位制,发行法币。强调17 世纪西方的货币发展模式的特点,从而探讨中国近3 千年的钱币体制的持续性。[详细]
民国时期,大部分育婴堂都雇请乳妇来乳养婴儿。为了保证乳养实效,育婴堂在乳妇的选拔、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乳妇通过出卖自己的乳汁,获得相应的工资及生活待遇,得以养家糊口;同时,乳妇哺乳了大量的弃婴,在育婴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详细]
学者职业化是清代学术史上颇受瞩目的现象,清代汉学考据的发达亦与此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注重其对清代学术积极贡献的一面,本文则选择嘉道间的典型人物,考察这些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学者的谋生状况与从业心态,以及从业者与同时代人对此职业的评论与出路期...[详细]
近百年来中国善书研究形成三种研究进路,即宗教维度、儒学维度和大众文化维度。三者各有其主体而相互勾连,共同推动了善书研究。受到“五四运动”以来激进思潮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的善书研究表现为明显的儒学维度。儒学维度关注儒学经由善书而表现出的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