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是品德现实化的动力因素,是考察儿童知行统一性的关键点。基于 2016、2019、2022 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整体动态数据(77953,77367,79914),采用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发现中国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类型不均衡,同情心表现需要关注...[详细]
“勇”是臻于理想人格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美德,道德勇气是“勇”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中国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古代先贤有关“勇”的论述和中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学生道德勇气由担当、坚毅、仁爱、审思、突破五个因素构成,并参考此前的相关量表编制初测条目。[详细]
在新时代,生活性情境、独特性学习主体及丰富性学习实践,形成道德学习转型真实而复杂的境遇,道德学习内涵意蕴与实践方式出现新取向。聚焦当下道德教育的现实,发现其已经展现出真实性的转向,成为内嵌在真实的生活场域,通过学生情境体验和具身实践,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详细]
道德敏感性反映了个体对最小行为刺激量的道德感知,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底线的重要标准,因而提升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当下青少年道德敏感性钝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症候为道德情感趋于冷漠,道德图式不健全,个人中心主义倾向突出等。[详细]
家训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独特育人文化现象,表现为父祖先辈对后辈子孙在为人处世、齐家治业、治学成才等方面劝勉、训诫、教诲之言,具有“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教化并规范子孙后辈言行举止的重要功能。优秀传统家训遵循“修齐治平”的德育理路,其主要内容包含孝亲敬长、勤俭持家的齐家之道,立志勤学、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谦恭谨慎、克己自省的修身之道,忠信笃敬、宽和忍让的待人之道等四个方面。[详细]
公共理性主张诉诸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来进行集体决策,由此产生了“只援引公共理由、不援引私人理由”的要求。许多学者把这种要求视为施加给所有社会成员的公民义务,并致力于通过挖掘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来捍卫公民义务。他们分别把公民义务解释为基于平等尊重的无条件义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