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部《德育原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胡守棻教授主编,是全国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代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德育学界的理论水平。如果说它奠定了此后数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的基本框架,那么,这个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详细]
道德崇圣感是人们因体悟到道德的崇高神圣而产生的追求道德、愿意付诸行动并承担道德责任的感受、意愿和情怀。它是道德效力得以实现的心理机制,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存在内在默契...[详细]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详细]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也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思想最简易的概括。“致良知”思想的提出是王阳明自身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但也经历了艰辛的心路历程。“致良知”来源于《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概念的结合,王阳明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详细]
经典道德责任理论认为,“自由”事关人类尊严,“自由意志”是人类在道德上负责任的必要前提,“自由意志”在法学中也被视为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法理基础。通过将经验证据与哲学思辨结合,提出并回应了“无意识的自由意志”问题,指出作为人类能力的“自由意志”存在个体差异...[详细]
近代许多思想家以传统思想资源来对接、理解和阐释权利思想。严复用“直”来对译 “rights”; 梁启超率先揭示 “义者我也”这一传统训诂所蕴含的权利观念; 刘师培从 “义”之 “勿为所不当为”及裁制、限制的含义,来论说 “裁制己身之自由而不侵他人之权利”; 蔡元培同样基于 “义”的限制义和消极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