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论是将道德的核心建基于“利益平等”抑或“公平”,都始终是在群体伦理规范的意义上谈论个体道德价值,这只能将个体内在道德尺度引向道德之外的“利益比较”的物质层面,而不能有效逼近人们心中的价值核心——爱或美善。个体的道德实践不是对群...[详细]
道德原则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是对于道德哲学来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论证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把罗尔斯的反思平衡当作一种道德哲学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来论证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于证明道德原则的普遍...[详细]
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其中通过民间规约促使社会普遍价值原则具体化、生活化以培育个体品德是十分重要的路径。家训、族规、乡约是三种主要的民间规约形式,在古代个体品德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详细]
同社会生活各领域相一致,“二十四孝”故事中,也包含着广泛的社会交换,包括孝行与“神灵之天”、“自然之天”和强势者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孝子获得社会地位或权力,也有的获得财富、社会赞誉或父母的慈爱。这些交换,对孝行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但其...[详细]
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详细]
公民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传统德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公民教育思想在当前的课程实践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公民教育”的完整概念和明确表述还没有真正进入德育政策设计的范围中。公民教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