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毅力和决心。没有道德意志就没有道德行为,也就没有道德生活。顽强的道德意志以坚定、执着的道德信念为基石,通过恒久的道德实践磨练而成,...[详细]
本文在对2001-2002年学人研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思想所获成果作一概览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呈现出五个特点,然后,建议今后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思想的研究宜朝八个方向去努力。[详细]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而且“孝”也正是“教”的伦理基础。在现代社会日益远离传统文化并日益摧毁传统文化以建立新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特别强调教育的内在伦理价值,...[详细]
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强大的内化力和统合力。道德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整合学习,仪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性的德育方式,对人的心灵有着深刻、持久的感染效应。校园仪式是学校文化的“主件”,它引导着儿童的精神生活,凸现校园的人...[详细]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详细]
本文介绍了国外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的一些的权利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对之进行了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认为权利教育课程是道德教育三大主题(权利、尊重、和责任)的整合。提出了权利教育本身还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它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启示。[详细]
本文运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亲社会情境中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状况。结果表明: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消极向积极发展的趋势,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助人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年长儿童则认为助人者会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并且随着...[详细]
孝,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美德,孝道是公民道德一条根。孝,是民众切身的需要,是支撑未来中国老年社会一根柱。孝,是德之源,是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孝,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内容,它为学校实施“孝育”拓展了践履的空间。孝,是当代中国农村...[详细]
“学会关心”研究表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学会关心学生”并提升自己的过程。本文认为,将人性关怀引入教育中,并不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者的责任问题。关心他人的品质不是单靠说教得来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