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2007年第3期]

  • 中西哲学

    • (顾红亮)·"理性"与现代性的价值依托

      在梁漱溟的哲学中,"理性"是一个"重要而费解"的观念。他早期用直觉论、后来用"理性"论来解释儒家的伦理思想。这个转折不仅是词语的转换,也是意义的转换,即他主张是"理性"而不是直觉更适宜于担当中国现代性的价值依托。梁漱溟在此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韦伯式...[详细]

    • (顾红亮)·从制度的视角看人格

      在已有的人格理论背后,有一个研究视角长期被忽视,那就是制度与人格的关系问题。从制度的视角来研究人格将展示现实人格的新内涵。在存在论上,制度优先于人格,在价值论上,人格高于制度。人格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的作用。从...[详细]

    • (胡晓明)·孔子儒学的他者哲学维度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详细]

    • (胡晓明)·孟子性善说的他者哲学诠释

      学术界对性善说大多作先验论或选择论的解释。在这两种诠释的背后,存在着主体性哲学的致思进路,认为孟子肯定主体性原则。如果从他者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可以发现另一条隐性的诠释线索,即"善端"不是先天本然的或被选的因素,而正是在与他者的交往和对话中...[详细]

    • (陈嘉映)·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它是汉语里原有的词,但用它来翻译某个外文词后,我们逐渐不再在它原有的意义上使用它们,而主要在它用来对译的外文词的意义使用它,这些词原有的意义反而被掩盖了。例如革命、经济、经验、社会、民主、专制、事实、理论、作用。这样...[详细]

    • (顾红亮)·为他责任:走出自我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困境

      责任观上历来有两种对峙的观点,即自我责任与集体责任。它们之间的两难抉择反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走出这个两难困境的出路在于寻找超越两者的新的责任维度。列维纳斯的为他责任说揭明了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它主张,人的道德性不是由自我意志或普遍...[详细]

    • (顾红亮)·启蒙与责任——康德和“五四”思想家的启蒙观

      人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常常导向对理性和启蒙的批判,认为启蒙运动就是理性运动。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康德的启蒙概念不仅与理性、而且与责任有关,既指理性的启蒙,又指责任的启蒙。启蒙理性是负责任的理性。康德和"五四"思想家分别代表了两种启蒙观,...[详细]

    • (陈嘉映)·语言哲学的一些常见概念

      在哲学研究当中,常出现概念使用不明晰的情况。本文将对语言哲学中的一些常用概念做些梳理,从而使研究与交流更加有效。[详细]

    • (顾红亮)·人格认同危机与自由人格建构

      在的现代理性文化下,人格的认同出现危机,生存的意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掩蔽。解决危机的实质是要使个人重新获得人格认同,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建构当代自由人格。这是一种包容了英雄化人格在内的平民化人格,包容了个性化人格在内的自由人格,包容了人格分化可...[详细]

    • (顾红亮)·杜威与孙中山的知行观

      本文主要探讨孙中山对杜威知行之辨的批判和继承。杜威的知行合一论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多面性。杜威和孙中山的一个基本立场是知行合一,但在合一的前提下,又稍有分歧:杜威侧重从互动维度解知行关系,孙中山侧重从难易维度谈知行互动关系。孙中山的以难...[详细]

  • 文化研究

    • (胡晓明)·真诗的现代性

      本文试图再次挖掘其中中国传统资源,是如何参与到现代文化过程中去的。尤其是其中借传统来反传统,与借现代来反现代,传统与现代是如何在阅读中错置换位的现象。[详细]

    • (胡晓明)·清初、江南与家族文学

      本文讲述文史之学的交叉点,具体地说,"清初"、"江南"、"家族"这三个关键词与文学研究的因缘。[详细]

    • (胡晓明)·龙舟舵手与陶渊明——以岗村繁《陶渊明新论》为中心的讨论

      本文针对冈村繁最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陶渊明新论提出批评。认为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批评概念的使用中,将"凡俗"转为"鄙俗",使逻辑淆乱;知人论世不足,用现代人的立场看待古人;文献考证上也不够求实。本文最后还讨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详细]

    • (胡晓明)·从自主性原则看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结合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以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分许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结合的可能性。[详细]

    • (胡晓明)·略说上海城市精神

      上海城市精神的讨论忽略了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前提中讨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二点,即政治理据和文化意识。它们将赋予上海精神以灵魂和生命。[详细]

    • (胡晓明)·新春,谈谈中国文化意象

      新春的吉祥、嘉瑞、喜气、迷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想象,我称之为"中国文化意象"。它包孕中国历史的生机,含藏中国思想的元素,表达中国传统的秘奥,一代代传播着诉说着有关中国文化春天到来的消息。[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