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2003年第2期]

  • 现代性之维

    • (胡逢祥)·现代人文学术的建设路向与规模

      清末以来,我国的人文学术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曲折转型。期间,围绕着学术现代化的主题,各种理念或主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余响不绝。本文主旨,在通过这一历史过程,特别是现代史学建设态势的梳理分析,对其转型轨迹与运作实践之得失和特点有所...[详细]

  • 哲学与文化

    • (陈嘉映)·哲学中的语言学——万德勒的语言哲学论略

      本文介绍了语言哲学较晚时期的重要人物万德勒的代表著作《哲学中的语言学》。通语言现象的经验考察认识到一些规则,这是语言学家的工作。这些规则是约定的因此是偶然的,但一旦认定这些规则,我们就可能获得某些基于这些规则的先天真理,而认识先天真理是...[详细]

    • (童世骏)·"多重现代性"观念的规范内容——兼论其与普遍主义的关系

      查尔斯?泰勒等人近年来大力阐发的"多重现代性"概念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也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现代性观",而且也是一种"规范的现代性观"。对这个概念的这种解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这个概念的解构或扬...[详细]

    • (郁振华)·默会知识论视野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论波兰尼对斯诺问题的回应

      波兰尼立足于默会知识论对斯诺问题作了独特的回应,实现了对实证主义者和诠释学者、新康德主义者的双重超越,克服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研究之间的假想的鸿沟,确立了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但是,连续性不排除根本性的差异,在他的晚年,波兰尼在连续性的框架之中...[详细]

  •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

    • (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公共知识分子是近一、二十年国际知识界讨论得很热的一个话题,但在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主题。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只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与学院化、专业化时代的出现直接有关。当知识分子的主体不再是自由身份的作家、艺术家,而是技术专家和大...[详细]

    •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

      近代之初,中日文化交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继续前近代的状况,两国士人只是在传统文化情趣层次的交流上发生共鸣,而缺乏向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方向发展的动因。尽管是存在着坚持各自国家利益的立场问题,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境界与日本士人的...[详细]

    • (盛邦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三大理论——民族史学的视野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呈对立统一的态势,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摆好西学与中学在文化新组合中的地位。中国民族主义史学家试图对此作答,提出"国粹国光"论--"文化民族"论---"文化本位"论,而这三个理论又可以用"文化本位"论统一名之。国粹国光论是这...[详细]

  • 传统与现代的沟通

    • (胡晓明)·从自主性原则看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结合

      自主性原则在现代性价值中居于理一分殊的核心地位。然而在现实它却遭遇诸多困境。与后现代思想无力化解迷思走出困境不同,传统思想反而有回黄转绿之缘助力。中国精英文化传统虽有自主性资源,但情形犹如现代性困境本身一样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道德主体...[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