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在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川边政府越过宁静山边界,向西经营,使得川藏正式边界自动失去法律效力和约束力。此后经西姆拉会议上英国的蓄意挑唆,西藏地方力图向东反弹,导致民国时期两次川藏战争的爆发。本文将对造成这一结果的相关因...[详细]
纳西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制了独特的象形文字,产生形成了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历史档案。本文旨在展示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珍贵的研究利用价值,更好地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详细]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内部存在程度不同的支系,因地域差异,形成颇具研究价值的支系文化及族群认同,可作为观察族群形成、演化的实证对象,并在方法论意义上以中观层次弥补宏观及微观研究之不足,推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证的互动及创新。[详细]
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秦汉至清代云南西双版纳与外地间交通的情况作了细致考述,重点研究了上述地区交通线和驿站设置的情况。[详细]
西双版纳州傣族的教育自治从1950年至1985年的30多年来,采取各种特殊措施促进了傣族教育的发展。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未进行过教育自治方面的立法,教育自治主要通过行政措施得以实现;教育自治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工作具有尝试性,既有成功的经验...[详细]
大理白族地方特色产品,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白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理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地方特色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对其开发的探讨和思考,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详细]
根据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将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为此,必须重视发展传统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详细]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多民族社会发展取的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起点低、地理环境差、两元结构突出等原因,具有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全国居于后列和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许多方面的滞后程度较之于经济方面的落后还要突出...[详细]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的主体,西部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中,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等问题逐步凸现出来,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这些问题,并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妥善处理,是大开发顺利推进...[详细]
本文分为4个部分,详细回顾了古代、近代和现代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情况,总结了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并展望了西南民民族史研究的未来。[详细]
本文是在史料及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云南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形态所作的一个探索性研究。内容涉及秦汉时期中原对云南边地的政治渗透及辖制特点,云南的区域经济格局,以及当时云南社会形态的性质。以图更贴近事实地反映其时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概貌。[详细]
怒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本文根据大量调查材料和历史记载,阐述了古代至近现代怒族与汉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等兄弟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详细]
本文在此前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去年笔者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获得一些新的文献资料,以及亲自到泰北几个主要的云南人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写成,目的在于推动对泰国云南人这个独特群体的进一步研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