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白城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吉林洮南四海泡渔场家属区遗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查。地表采集的陶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陶器以拍印的麻点纹为代表性纹饰,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通过比较分析,可将此类遗存的年...[详细]
本文对关山辽墓九座墓葬出土的130余件宋辽瓷器,选取其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加以介绍,着重探讨其生产窑口和烧造年代。通过分析瓷器的胎釉、纹饰、造型和烧造工艺,并与窑址出土产品进行比较,判断其窑口;依据出土瓷器的墓葬年代、相似记年瓷器及...[详细]
本文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墓群发掘出土的2例男性鲜卑颅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研究,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百灵庙组鲜卑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鲜卑族各组以及近代的布里亚...[详细]
本文首先对鲜卑墓葬中出土的、带有“毁器”特征的随葬品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整理。从载体上归纳总结了具有上述特征的随葬品,即陶器、金属牌饰、铜镜和铜(铁)?。随后就鲜卑墓葬中的“毁器”葬俗的来源、鲜卑墓葬中的“毁器”葬俗使用载体类别的多寡所体现出...[详细]
使用LA-ICP-AES方法分析了赤峰北部四个辽代窑址出土的12件陶瓷残片及窑具残片的胎釉化学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釉有高温钙釉和低温铅釉两种,胎则分为石灰质粘土胎和普通粘土胎。其中低温铅釉器物都是用石灰质粘土胎,而高温钙釉则使用普通粘土胎。分析结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