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地分析了科学、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概念的内涵与演变,指出了三者之间在当前存在 的紧张与矛盾。文章指出,造成当前认识混乱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区分出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别,文章的结论是:科 学与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详细]
学界对“科学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甚相同,这是产生争议的一个深层原因。斯特马克对科学主义 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他把科学主义分为学术内的科学主义、学术外的科学主义和综合的科学主义,对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中具有扩张性的科学主...[详细]
人类未来的冲突决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冲突,还可能发展到为争夺生态空间而大动干戈。如 果说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的话,那么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将会困扰人类更长时间。为了能在当 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缓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协调人...[详细]
人类已经进入“基因时代”。在这个时代,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以及其他的领 域,引起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伦理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涉及基因设计、基因歧视、基因专视、基因隐私权的伦 理问题,也探讨伦理思考与基因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详细]
“适应”、“选择”是生物学理论中最具本质性的术语,自然选择是生物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区分的最后 底线。因此,进化论的演绎公理系统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出生物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在什么程度上以及在什么意义上 有着区别和联系。Mary B. Williams 提出的进化论公...[详细]
科学心理学解释的自主性问题是在心理哲学与心灵哲学中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以自主 论与还原论对此问题的争论为切入点,从科学心理学解释对象的复杂性、意向解释与提供理由在科学心理学解释 中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心理学解释中的目的论语言使用的合...[详细]
20 世纪80 年代后在女性主义内部出现了一种后现代转向的趋势,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 主义作为女性主义认识论形式之一对科学进行了更深入的批判。他们对是否存在一个整体科学进行质疑,对科学 实在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又不主张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详细]
文章拟从观察的理论负荷性层面来展开对观察客观性问题的认知分析。福多和丘奇兰德基于知觉 与认知关系,围绕中性观察展开激烈交锋。我们认为,能够运用认知科学关于知觉的研究,从心理机制层面上对该 问题做出精细说明与探讨。[详细]
库恩科学范式理论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教育思想,库恩对科学教育与公众的科学信仰,科学教 学, “收敛”、“发散”思维的培养,科学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真理”教育,科学哲学对公众科学教育的作用都有所研 究。观点新颖独特。[详细]
在20 世纪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发展中,作为反实在论之先驱的弗雷格,其哲学及其逻辑学占有特 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弗雷格早期的现代逻辑思想影响了20 世纪的反实在论者们,直接促成了逻辑―语形分析 方法的形成,从而使这一方法成为他们构造、阐释和评价科...[详细]
文章在现代哲学中“语言转向”的启发下,从学术界对命题词、联结词和量词的研究角度,重审三段论逻辑、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展示了一种理解逻辑―哲学研究的新视角。[详细]
技术的文化本质通过存在论的视域得以真正开启。在古代社会,技术以人的在世方式而展现其文化特质。启蒙运动以后,科学文化上升为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现代技术成为控制自然乃至人类社会的工具,技术的 这种负面影响也直接导致了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详细]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技术创新主体的构成、主体间相互关系、与客体的关系及知识内涵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新的技术创新主体要求构成的民间化,主体关系紧密化,与客体的一体化以及知识的人性化。[详细]
克隆技术引发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方面革命性变革,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克隆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正负效应,为人们理性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提供启迪。[详细]
隐喻方法的重要性使我们想到以隐喻的独特视角来观察已有的技术本质研究。采用隐喻方式来解 读技术的本质普遍存在于技术哲学研究之中。技术本质的隐喻理解给我们提供了探讨技术本质的广阔的语境。 “过程论”的技术本质研究表现为一种理性隐喻方法,沿着这...[详细]
梁启超对现代科学的体认经由传统“格致”到一般意义“科学”再到广义“科学”的观念演进历程。在沟通格致与科学,厘清“学”与“术”,从学理与实践深化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以政治与致用为关切的梁启超科学观念,与中国格致学传统、日本“科学”统一观及其政学...[详细]
中国院士制度已有半个多世纪,而占据化学家院士群体主导地位的是中国近代留学归国化学家。他们直接影响了中国化学的百年发展,在中国化学体制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详细]
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使科技创造更多的是以团体的形式出现,对科技团体创造力的研究引起了世界 上广泛的关注。文章仔细梳理了美国学者戈登以及他创立的综摄法在团体创造力方面的经验研究, 通过挖掘和 归纳,总结出综摄法在团体创造过程、创造机制、情感因素、...[详细]
科学顿悟与思维方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方法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认为,直觉、灵感不仅 对于心理学的分析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思维方法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当然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进 一步研究科学方法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这是符合科学家实...[详细]
该文分三部分:一是根据客观世界演变的“自然历史进程”(天然自然→人类→社会) 和世界的基本门类构成(自然界、人文界和社会界) 全面考察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进而提出“全面技术创新”概念,并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初步探讨;二是考察马克思的“全面生产”...[详细]
文章从生产力的人格化角度出发,分析了科技创新的人格化机制的含义和作用。接着从创新主体转 化问题没有解决,存在技术创新主体缺乏症; 科技力量难于系统整合,科技创新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经济和科技活 动脱离,没有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强大的科技支撑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