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本体问题是伦理学家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追问道德是否具有根本性本原。在道德本体问题上,人本主义伦理学、自然主义伦理学、超自然主义伦理学等伦理学理论持不同观点,或将道德本体归结为人的某种东西(如善良本性、内在德性、善良意志等),或将其归结为自然之道...[详细]
当前正处于不确定时代,个体生存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是其主要特征。在不确定时代,虽然道德教育要面对人际信任丧失与道德冷漠,传统科技伦理出现真空,以及民族和国家等群体性自私的危机,但是也迎来了直面道德选择并承担道德责任...[详细]
“德才兼备”或“品学兼优”为我们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德育和智育的双重视角。当前学界对关键能力导向的智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具有较高的共识度,在德育维度的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却面临着认识上“在位”和实践上“缺位”的困境。归因于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学科智育核心素养路径窄化引发的德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误区。[详细]
教学的道德性是学科德育的根本旨趣,德育是学科课程的内在属性,道德性是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科德育在实践中面临教学与德育分离的困境,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重“认知”轻“情感”、教学内容重“事实”轻“意义”、教学过程重“预设”轻“生成”,以及教学评价重“有用”轻“发展”...[详细]
美德伦理学的道德类型学研究关涉美德伦理学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规范伦理学,同时也是当前许多学术关切的前置研究。尽管当前有些学者通过区分美德理论和美德伦理学,驳斥了将美德伦理学视为错误的分类范畴的观点,但是,当前对美德伦理学的道德类型学划分并没有将美德伦理学与义务论、后果论有效地区分开...[详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算法推荐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新变量,在助力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技术性增强的同时,易引起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偏差,产生算法推荐对道德认知的操控。算法推荐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和操控,是一个从符号到情感、判断、认同逐渐植入的过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