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作为主体,公民品格是公民主体性的表现。按照主体性的四个层面,公民品格也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品格。公民主体性品格是公民作为个人主体所具有的品格,包括公民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自为性和自律性;公民主体间性品格强调公民之间的关系属性,包括民主平等、公平正义、互利互惠、契约精神和团结精神...[详细]
价值秩序对于人的心灵、社会和谐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形成道德秩序的依据、构成德育内容的中心。价值秩序是社会变迁与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建构与德育转型的基础。在前现代社会,共同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形成了权利限制的等级社会及其道德秩序...[详细]
学校德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命门”,借力中国式现代化智慧助力学校德育工作振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千年大计。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三重挑战,即青少年价值失序的风险、学校德育空间挤压的风险、全球伦理塌陷的风险,学校德育工作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详细]
道德教育葆有显著的空间属性,空间因素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变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道德教育空间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进了道德教育空间环境变化与智能社会空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道德教育空间资源配置与协同育人空间的和合共生,助力于道德教育空间拓展与无限空间演绎的彼此交织。[详细]
主流伦理学认为,只有人才具有能动性,可以称之为道德主体;技术物没有能动性,只能作为客体,客体与道德、道德教育无关;道德行动只能是人的行动。这种观点割裂了主客体关系,没有正确揭示出道德行动的发生机制。实际上,技术物可以具有道德性,可以对道德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详细]
康德是教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现有研究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其起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人们不仅忽略了其独特的原则,还误解了其基本的方法。对相关思想史和文本的考察可以发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影响了康德旨在消极保护道德禀赋的道德训诫原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