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提出了好客与面容的伦理。主体之间的本体关联是对他者的好客面容,他者伦理的精髓是好客精神。教育是绝对好客的实践领域。教育、教育者对待儿童的立场是“好客”精神的实践。教育好客是面容的在场,是真诚相待的善意与热情...[详细]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人格向往,也是现代教育事业进步的基本面向。在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建构上,古今中外教育家为回应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的需要,提出过不尽相同的“优先论”主张。然而,窥其理论的实质...[详细]
“与什么样人一起来变革天下”,这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教育问题。继孔子、柏拉图、卢梭、马克思之后,杜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出了培养具有反思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为核心的现代公民,来建设他所倡导的伟大共同体...[详细]
《理想国》本身所讨论问题的重点在于知识理念为正义生活奠基,并使道德教育呈现为去情感化倾向,但其提到过的“公民德性”的讨论一直没有再提上日程;在《法义》中,柏拉图系统性地讨论公民教育的目标为道德教育,并对其进行详细定义...[详细]
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的逐步塑造和确认的过程,也是教师道德主体的精神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但是,教师个体的道德必须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品格才能获得真正的伦理认同...[详细]
定言命令式何以可能,使其得以可能的第三者究竟是什么,是近年国内外康德道德哲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定言命令式的综合性与合法性出发,盖耶尔认为这个使其得以可能的第三者就是“自律”的概念,阿里森却主张这个第三者应该是“知性世界”的概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