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起源的“元追问”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理路,拓宽人类对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的理解。演化论道德发端的研究视角越出有组织的社会范畴,跃入与人类有血缘关系的生物族群,强调人与生物在进化论层面的意义。演化论的道德起源基于生理、心...[详细]
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儿童哲学自身的使命和意义就在于,它本质上就是道德人类学,即讨论儿童如何更好地成人。要在道德人类学的视野审视儿童哲学,首要的任务是阐明道德人类学是以对“人自身的认识”为旨归,由此勾连起儿童哲学与道德人类学之紧密关系。基于...[详细]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丰富,除了在《论教育学》和《系科之争》中阐发了他多年的从幼儿到青少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国民教育的见解之外,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尤其是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部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他关于道德教育的哲学意义和具...[详细]
品格是美德伦理学与情境主义争论的焦点。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尤其关注品格在行动者和德行中的重要性,但情境主义通过心理学道德实验的发现,证明并非品格而是情境决定和改变着人的道德行为。针对这一挑战,美德伦理学从美德罕见论、美德阶段论...[详细]
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在逻辑上包含对人类道德的模拟。人工智能的规范者指引应从“人为自己立法”的原理中产生。对于智能体的伦理框架而言,“让算法遵循善法”是一条自明性原则,可称为“算法从善”原则。该原则的第一个方面的伦理尺度与智能主体模式...[详细]
2007年至2017年持续10年的三轮全国调查、四轮江苏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流和信息链及其精神哲学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大众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已经形成。文化共识的要义一言概之:伦理型文化的共识,其核心是关于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