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 道德教育研究

    • (丁道勇)·德育理论发展的同质化陷阱

      应用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共时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发现中国德育理论的发展起点,不仅是对德育现实问题的反思。出于德育研究者群体自身的合法性需求,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与西方德育理论之间表现出强烈的同质化倾向。这意味着研究者更注重对同侪理论的模仿,而缺...[详细]

    • (赵楠楠)·哲学咨询: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详细]

    • (程 亮)·何种正义?谁之责任?——现代学校过程的正当性探寻?

      作为一个复杂的正义领域,学校过程不仅具有突出的社会重要性,而且关联到教育机会平等的意义和教育结果平等的实现。学校过程分配的既有利益也有负担,包含着工具性的、关系性的和符号性的善物,其中有些具有排他性、位置性,有些则是开放性的、非位置性的...[详细]

    • (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身份——个体公民、...[详细]

    • (钟晓琳,朱小蔓)·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详细]

    • (曾妮)·“看的德育”:在场的缺席—一项普通初中教师德育观念的质性研究

      研究聚焦于一所普通初中教师的德育观念,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教师的德育观念可以概括为“看”(kān),其现实形态主要表现为看着学生“不出事”、“不犯错”。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教师们进行了“全天候”“零死角”的监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动员了...[详细]

    • (郑富兴)·好人与好教师

      关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存在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教师社会声誉下降与教师呼吁道德减负并存,二是好人与好教师在“应试教育”下相互冲突。教师是否应该是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个人道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的后果。面对教育...[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