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是附属于国家的概念,它是在国家立场对人的规定,所包含的教育意旨就是培养对国家及其政制效忠的国民,国民获得的是工具性的训练。公民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身份,蕴含着按照公共价值原则而行动的伦理精神,表现了通过关照公共生活实现卓越人格的...[详细]
古典公民建立在古典共和主义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则启蒙于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为主导。自由主义的公民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平等,因此,公民正义感以互利为核心,这是成为公民的必要条件,也是公民德性的底线要求。但互利的正义感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过...[详细]
公民教育乃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主题。为了澄清今日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古希腊公民的德性完整地显现在自我灵魂的养成和城邦正义的实现过程中;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人的灵魂的救赎,就是为了把人从积极的政治生活中撤离出来;现代社会对个...[详细]
现代公民观念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遗产,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重要使命是培育理性而自由的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公民兼具主体性与公共性两种品质,所以公民教育不仅要关注公民的主体性人格生成,即作为主体的“我”的诞生,还要关注公民的公共性人格发展,即...[详细]
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义务论、权利论和道德论以及三者之间的此消彼长与相互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教育命运多歼,相伴随的是价值取向的多番变迁。实然意义上,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了“政治—义务”本位(1949-1978年)、“义务—道德”本位(...[详细]
教师作为学生的公民品格及批判精神的培育者,需要发挥出自身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批判精神,从而成为学生的公民榜样。教师作为“转化性的知识分子”,意味着教师要超越既定的课程知识及价值体系的藩篱,从单纯的知识授受者“转化”成为一名具有批判意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