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反思已有对德育目标的理解,重申培养品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优良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应把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纳入德育目标,更新与德育目标相应的德育内容。自觉教育者应扩大视野,站在未来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思考德育...[详细]
立本明道、化民成俗、自修自得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 3 个基本途径。孝悌一端连着血缘亲情,一端连着仁爱精神,通过以孝悌为核心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从小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大学的道德教育则要教育学生明道,经典阅...[详细]
任何文明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都必定伴随着相应的道德谱系的发轫与衍变。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就业已按照价值高低的次序确立了独特的道德谱系:城邦的“正义”—哲王的“智慧”—卫士的“勇敢”—公民的“节制”。这与萌芽于...[详细]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详细]
康德哲学影响世界数百年,至今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对康德哲学中关于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思想进行了分析与反思,特别是针对康德所主张的纯粹的义务与道德上的必然性进行了现实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理解,指出,在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康德所主张...[详细]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了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