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是用以确定某项犯罪成立的基本特征。清代刑案审理中,由于施用律例精神不同,以及律例本身存在缺陷,刑部与地方督抚之间时常对“犯罪构成”作出不同理解而致生分歧。双方在通过“犯罪构成”甄别罪名与罪刑时产生的矛盾,正可折射出清代中央与...[详细]
本文关注清代中期普通民众的立嗣问题。作者利用刑课题本等档案材料揭示立嗣规范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包括立嗣双方亲缘关系的疏离复杂,立嗣继产时分割方式的多元变化及其背后嗣子年龄的低幼化分布、权利主体的多样性、家庭利益考量和经济因素影响;再利...[详细]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带动了明清社会风俗的研究,其中尤以16 世纪以后社会风气的探讨充分,引出了一系列有关明清社会史的话题,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明清风俗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从如下六个方面把握,即作为方法的明清风俗论,以奢...[详细]
通过对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爬梳,确认明代进士祖上三代生员出身的少乃史籍缺载所致,事实上,明代生员概率接近常态;何炳棣采集的史料若特指生员而言,其来源本身就有局限性,由此统计的数据不宜当作明代进士社会流动率高(B 类进士少)的一个依据。...[详细]
司法审判是清代各级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各省督抚藩臬、道府、州县构成清代司法审判体制的基本网络。顺天府是清代特别行政区,旗民杂处,社会矛盾复杂,纠纷讼案频繁。在京畿治理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在内的京师治...[详细]
本文对宋代至清代保护同族共有资产的立法之变迁做一概观。北宋末期,墓地、坟树、祭产等被全面禁止买卖。南宋时期更加现实地针对子孙共有资产的盗卖,规定了有限期的无效化,但在元代又全面禁止墓地、坟树的买卖。明初对于这些同族共有资产的保护法令消失...[详细]
1905 年,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 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一百多年来,对于科举制度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以“置身事外”的身份和历史社会学的眼光看的更为深刻和系统。近年来,重新认识科举的呼声在壮大。本文将科举制度与晚清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着重阐述清代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