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效用内涵及其特征,揭示了它同实用主义哲学的内在关联,阐明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所引发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普遍渗透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以引起世人关注。[详细]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它的实质在于,人类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合逻辑的推理) 来整理加工感性经验,必须运用先天的理智法则来建构自然科学体系。人类运用先天的理智法则构建起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之所以能被经验证实,是因为“人类头...[详细]
近代以来,不可知论思潮在自然科学中不时泛起,凸现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扭曲关系。究其根源,有 五大原因:怀疑论哲学的传统影响;对自然科学偶像崇拜的极限论罪过惩罚;自然科学经验基础的现象论感觉陷 阱;自然科学数学化的约定论幻觉屏障;科学探索精神的虚无...[详细]
现代性理论及其实践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勇气摆脱了中世纪黑暗统治,从自然的束缚和封建 专制统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引下,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但同时也 导致了个人利益至上主义、技术统治和温和的专制主义。...[详细]
可能性有多种涵义。一指客观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只与不可能相反对,没有程度、大 小之分,没有好坏之别,尽管具有可能性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有程度的不同;二指逻辑命题的可 能的真值,一命题或者真或者假,也没有程度的不同,它与命...[详细]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由此而衍生出的功利主义学术 价值观、排斥异端的中庸之道,以及重辩证综合轻逻辑分析、重思想齐一轻精神独立等思维传统对我们整个民族的 精神创造力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文化自觉是创新文化建...[详细]
数字化生存平台的形成不仅是尖端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宏观与微观物理学、数学、思 维科学等学科共同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产物,更是哲学观念与科学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西方现代科技理念与中 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深邃的内在契合。数字化平台之取代自...[详细]
当代植保面临多方面的矛盾:非自然的种植方式与自然防治的矛盾,生物的易变性和目标明确性形 成矛盾,人类对农药的依赖性与农药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农药管理严重滞后并且与技术实施产生脱节。植保问 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矛盾和自然失衡的综合体现...[详细]
“薛定谔猫佯谬”的产生不仅有其科学渊源,而且有其哲学渊源。研究“薛定谔猫佯谬”的缘起和实质,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量子力学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解决长久以来围绕量子力学问题展开的哲学基本观念之争。[详细]
认识活动实在性论题是关乎认识论基本立场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而承认认知关系的实在性是认识 论的逻辑起点。关于认知关系这一事实,显然只能依赖于关于语言- 符号的解释。语言- 符号也就权宜之计地成 为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普遍性实证性的研究对象;当代认识...[详细]
文章对波普尔依据物质和精神因素分析原则所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对李伯聪先生依据天人相对 原则及现实存在者整体归属方式所提出的四个世界的理论、对作者本人依据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因素分析原则 所提出的四个世界的理论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并对...[详细]
后期波普尔更多地关注知识进步中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而区别于其前期思想。结合波普尔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以及理性主义的发展背景,研究和分析波普尔思想中的这一转向,对于更好地认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将不无裨益。[详细]
我国技术哲学界通常是规避或否认社会技术的。而国外一些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M?邦格、卡尔? 波普尔、杜威等都对“社会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社会技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启示我们:“技 术”是一个历史范畴, “社会技术”范畴是成立...[详细]
高技术是信息与智能相统一的技术群,伦理是高技术的内在维度。高技术伦理直接反映了高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高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和高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新特点。高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高技术伦理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高技术伦理发轫于...[详细]
文章在梳理技术定义分歧的基础上,剖析了狭义技术观念的局限性,给出了技术的一种广义界定,并 就该定义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说明。笔者认为,技术的划界问题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广义技术界定是形成 广义技术范式,开展技术哲学研究的逻辑基础,有助于推进人...[详细]
透过理性悖论这一理论背景,绿色技术创新的深层意义在于实现人的生态化的技术生存。仅仅从工 程学、经济学、生态学意义上谈论绿色技术创新是工具理性思想盛行的表现,它将导致新的形式的技术决定论。无 论从技术创新过程还是结果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都呼唤绿...[详细]
技术结构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在技术哲学领域,学者们关于技术结构的理论没有达成 共识。以辩证唯物论的与现象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些理论观点,可以深化对于技术结构的理论观点的理解。文章在 分析与解释相关技术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技术结...[详细]
否认产品技术似乎是技术哲学界的主流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产品技术的关注和研究不 够。有理由认为产品技术是存在的:能够使自然规律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发生“定向作用”的事物都应属于技术的范 畴;承认设计形态的技术就应该承认产品形态的技术;产品...[详细]
文章对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的议题与内容进行了梳理,主要阐述了国外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研究的动态和趋势,并就拉里?希克曼(Larry Hickman) 、安德鲁?费恩伯格(Andrew Feenberg) 、唐?伊德(Don Ihde) 及村 田纯一(Junichi Murata) 对约翰?杜威(Joh...[详细]
哈金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因他的实验实在论思想而闻名于世,对每一位科学实在论的推崇者 都是不得不关注的。文章就该思想的“内核”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并对由此思想而“辐射”的一些推论作了诠释, 对整体把握哈金的科学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
钱学森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社会技术的概念,社会技术是人类社会知识历史演化与逻辑上的必然结 果。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社会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应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钱学 森社会技术思想对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详细]
出版是一种文化传播。主流传媒的突破,往往会迎来人类史上一次巨大的文化发展;反之,其落 后则往往会迟滞文化的发展。活字印刷未能及时推广,应该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这 个网络称雄的时代,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新文化传播的步伐,我们将可...[详细]
“李约瑟命题”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区域和历史的意义。然而,相对于中外学者对命题之解的热衷, 我们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地探讨“李约瑟命题”本身的逻辑语义结构。文章通过对中西文明文化的内涵以及不 同语境下的“科学”的涵义分析,尝试性地讨论该命题内潜含...[详细]
大学技术转移是技术知识从科学场域中的大学流向经济场域中的企业这一过程,它既可以通过商业 渠道来进行,又可以通过非商业渠道来实现。与流行的认识相反,非商业渠道对于大学技术转移的重要性要高于 商业渠道。当前我国高校对技术转移商业渠道的过分强调,...[详细]
以古代中国实行的外官本地回避制为切入点,考察了官员流动的情况以及异地为官者们在促进东西 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提出应当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这一经验,寻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渠道和 机制,以便有效地实施东西部技术转移,促进西部大开发。[详细]
对美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史上的三个典型案例―――福特公司的T 型车创新案例、通用公司的全产品 创新案例和克莱斯勒的面包车创新案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技术创新是创新者的创新理念产生、量化、物 化、实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依赖于创新者的...[详细]
文章通过对企业质量信誉的内涵、特性和构成要素的系统论述,着重分析了当前质量诚信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