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实践学科,教育学的合法性取决于教育学的普遍性能否证成。在方法论上,教育学的普遍性需要对教育实践的合道德性进行普遍性证成。这从理论上意味着需要回应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然而,一个更深刻的观念现象是,教育学对普遍性的追求仍然会受制于理性多元论的现代处境。[详细]
学界对康德道德教育中的经验性榜样有较多研究,而对纯粹榜样的关注较少。但这两种榜样概念都构成其道德教育理论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并且两者之间具有统一性。经验性榜样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由外而内的,并且超出了个体的局限性。其教育意义不在于直接使人们效仿,而在于鼓励,使人们看到道德的可行性。[详细]
《美诺》是一部关于德性可教问题的教育戏剧。美诺虽善记忆其心灵却极其懒于思考并过于渴慕权势,其灵魂狭隘且傲慢。他执迷于寻找德性教师来传授自己德性,却始终不愿在苏格拉底的鼓励下反思自己对德性的错误理解...[详细]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规定着班级的社会职能。在促进班级“日常生活”向“公共生活”转型的意义上,公共性构成班级建设的重要取向。作为特定实践领域,班级生活的日常结构交织着组织化的集体生活、疏离化的个体生活和亲密化的共同生活三种样态,其中公共生活可看作诞生于其中并且嵌入其间的一种潜在样态。[详细]
教师伦理与教育发展、教师生存及学生成才密切相关,对教师伦理的关切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推进。教师伦理作为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和时代课题,需要在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中深入探究其本质发展,阐明其丰富的理论样态,厘清其发展完善的现实路径。[详细]
本文从虚构的主人公西尔维娅的生命微叙事出发,在对她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所过的节俭生活进行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选择节俭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理由,讨论节俭教育的有关哲学和教育主张,论证教育培养节俭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对基于公正原则而提出的节俭教育观加以矫正,并提出教育培养节俭美德对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气候危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