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阐述词汇单位语用信息概念,详实介绍俄罗斯学者从语境、语用义素组合和说话人角度划分词汇单位语用信息类型,并且描述语用信息在语文词典中的呈现方式。[详细]
幽默是发话者心理的一种外现。言语幽默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模糊性。本文基于认知语用视角下的关联理论,探讨交际双方如何在明示与模糊的对立关系中完成交际意图的传递与解读,并对言语幽默的模糊性作出深入阐释。[详细]
作为20世纪知名的俄罗斯汉学家,马尔德诺夫通过深入研读中文文献,探究了中国古代孔孟的儒家乌托邦思想。这不仅肯定了中国存在乌托邦思想的观点,而且回应了中国乌托邦思想不成熟的观点,同时也为中国学者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他者视角。[详细]
《诗经》中的叠词是其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叠词的俄译质量能极大影响《诗经》的俄译效果,从而影响目标读者对《诗经》的接受程度。本文以苏联学者什图金(А.А.Штукин)的《诗经》译本为例,分析译者翻译叠词的方法及其中的纰漏,总结该译本叠词翻译的主要特点,为《诗经》叠词俄译提供可行策略。[详细]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中医医学的重要著作。多年来已被译成日、英、德、法、俄等文字,流传世界各地。本文主要将《黄帝内经》在俄罗斯的译介做简要梳理,以期对学者们在研究中医药学对俄传播方面有所裨益。[详细]
娜塔利娅·伊万诺娃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作家、文学批评家、俄罗斯《旗》杂志社第一副主编。2019年7月,伊万诺娃受邀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在此期间,就当代俄罗斯文学的重大问题接受了笔者的深度访谈...[详细]
果戈理对邪恶的力量,以及考验基督和人类的魔鬼势力格外关注,魔鬼主题反映了作家精神探索的不同阶段以及世界观的发展。果戈理以丰富的俄罗斯民间宗教文化传统为基础,通过魔鬼主题揭示人的精神转变...[详细]
《群魔》一经问世,便遭受了诸多质疑与争论,除去政治倾向性的原因,小说的叙事者和叙事主体问题也一度遭到质疑。以描写人物思想深度著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选择了一位有着限知视角的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者,由此产生叙事过程中的紊乱现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