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学集刊[2021年第2期]
嘉靖隆庆年间白莲教教徒对于建立板升带来了深刻影响。土默特地区蒙、汉文化长期的共存与交流,形成了既不同于蒙古游牧文化,又区别于汉地农耕文化的独特地区文化。板升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推动蒙古社会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详细]
捐纳制度,即官吏捐加级、封典;平民捐职衔,即卖官鬻爵之事。事实上这是朝廷买官敛钱制度。捐纳又称捐官、赀选。捐纳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行之久远,秦汉时期已初见端倪,迄清代逐渐制度化,形成了系统的捐纳制度。捐纳制度同八旗士家子弟及科举制度一并成为清代选官的重要途径...[详细]
《蒙话报》是清朝末期发行、传播于吉林地区的蒙务报刊,最初由吉林省调查局创刊,后移交吉林蒙务处,是为清末“新政”的产物。《蒙话报》于1908年04月创刊,辛亥革命前后停刊。由于该报创刊较早、发行时间较长、产生的影响较大,故在蒙古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详细]
自清代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的莫和尔图,在族际通婚这一问题上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包容性,也具有多元化特点。虽然莫和尔图嘎查是达斡尔族为主体的村落,却一直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地区,族际通婚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阶段...[详细]
哈扎诺夫的《游牧者及其外部世界》作为讨论游牧社会的历史、经济与政治形态的集大成者,用丰富的田野案例来详细阐释了游牧社会的类型、游牧社会的组织形态、游牧社会的社会分化以及其与周围不同社会的互动模式。在讨论农牧社会形态对比...[详细]
本文以蒙古族传统艺术精神为背景,探讨作为一种认识论的神秘主义在蒙古族当代文学中的美学转变。笔者认为,神秘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和非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十七年”时期的时代精神相违逆,而一直被排挤和打击。新时期,伴随“寻根文学”的兴起,神秘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体现走上文学前台。[详细]
本论文主要对蒙古语的动词‘UgkU’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动词‘UgkU’的基本意思是表示具体的事物从给与者移动到受与者的空间移动的过程。在移动的事物从具体事物转变为抽象事物的过程中,动词‘UgkU’的语法化会不断加深...[详细]
本文根据清格尔泰教授遗留下来的关于语言调查的手稿、笔记,参考清格尔泰教授早期发表的一些文章和白音朝克图教授所写的文章,着重讲述了清格尔泰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先后八次调查研究蒙古语族语言及其方言的情况...[详细]
2021年,彦斯•威肯思(Jens Wilkens)博士编著的《古代回鹘语简明词典》(Handwö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Deutsch-Türkisch)由德国哥廷根大学出版社(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出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