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前身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创建于50年代初。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又逢中苏友好,新中国对俄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增,北大俄语系的建立被提上日程...[详细]
任何翻译无论形式如何,所在条件如何,内容如何,都是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所完成的认知活动。译者转化信息,并将其传递到新的交际空间。译者是能够解决跨语交际误解与冲突的“交际媒介”。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带着各种目的使用译者的翻译结果,评价其优劣,赞扬喜欢的,谴责难以接受的...[详细]
严复译学思想极具前沿性与先进性,在译学思想百花齐放的今天仍然独树一帜。他以非文学作品翻译为主,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中国译界史上的领军人物。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对国内近四十年来严复译学思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详细]
本文利用调查和统计等方法,以虚词“一旦”为例,分析在线词典大БКРС配例。立足于本土汉语教师和学习者用户视角,从配例用词难度、语言信息等方面探讨了配例的适配性。研究表明,大БКРС汉语配例文本难度远远高出使用者的汉语水平;配例在对汉语虚词的句法、搭配等信息展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详细]
举止行为动词是俄语社会活动动词的一个重要次范畴,对于解读人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举止行为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构建举止行为动词的语义次范畴角度去理清该类动词的语义、语义次范畴标准、语义次范畴类型,并尝试从共性及区分性语义参数着手呈现其次范畴的分布机制。[详细]
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将俄罗斯主流报刊媒体《消息报》2018—2020年有关中国的经济类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通过梳理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概念隐喻及相关隐喻模式,探究以《消息报》为代表的俄罗斯主流报刊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取向和评价,剖析各种隐喻模式中所折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详细]
伊万·阿克萨科夫是政论家、文学批评家、斯拉夫派核心期刊《罗斯》《日子》的创办者,青年斯拉夫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化理念的阐发藉由对时代主流作家的批评完成。作为19世纪重要的批评主题,人民性长期以来见诸于斯拉夫派及革命民主派批评家的著作,围绕这一概念衍生的释义也色彩斑斓...[详细]
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伊万·布宁以其独特的诗情和杰出的技艺重现了昔日俄罗斯的生活图景,其诗意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作品蕴含的东正教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小说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一生都在寻求精神的超越与永恒,这也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诉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