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浪潮的侨民文学研究相比,战后俄罗斯侨民文学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与苏联文学中的时代英雄主义描写不同,第二浪潮俄罗斯侨民文学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几年的祖国生活的故事为主时...[详细]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的思想对19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影响深远,在斯拉夫民族意识觉醒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青年时期的果戈理熟读赫尔德著作,他从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民俗学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类历史普遍规律、关于民族性和民族命运的思考,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收录于《小品文集》(1835年)的一系列史学和地理学论文当中,也构成了果戈理《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年)《密尔格拉德》(1835年)等文学作品的潜隐根基。[详细]
俄罗斯小说家佩列文的短篇小说《西格蒙德在咖啡馆》充分显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对弗洛伊德潜意识论的质疑。首先,作家利用西格蒙德(鹦鹉)身份的不确定性,对弗洛伊德的权威身份进行解构。其次,佩列文运用弗洛伊德潜意识论与小说三组人物的行为构成关联,从而实现消解其理论的目的。最后,作家通过讽刺弗洛伊德理论后继者盲目崇拜的行为,进一步表达出对弗洛伊德潜意识论的质疑。[详细]
词典释义类别是莫斯科语义学派系统性词典学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以词典释义类别理论为基础论述线性测量参数名词、数值参数及整个参数名词在语义、句法上的共性和差异,借此为参数名词在词典释义模式化和范畴化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详细]
俄语及物动词被否定时,句中客体名词短语格的使用,不仅与客体名词短语指称的确定性有关,还与被否定动词的语义有关。本文主要介绍Е.В. Падучева对俄语否定句中支配第二格客体名词短语和第四格客体名词短语的及物动词的研究。[详细]
“取得”和“得到”被视作同义词。本文利用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释义理论,将二者置于支配模式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取得”和“得到”的关系。最终得出:二者同中有异,不可完全视作同义词。同时,词典对“取得”和“得到”的释义不够准确,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其补充修正提供参考。[详细]
本文以认知语义学中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为依据,分析汉语与俄语触压觉形容词“硬”和“твёрдый”认知语义拓展的途径,对比其语义的异同。[详细]
休茨基是俄国《易经》翻译和研究第一人,其作品堪称俄国乃至世界《易经》研究成果的典范。同时,他对欧洲《易经》的翻译与研究也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并基于自身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的认知对欧洲汉学家有关《易经》的观点给予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些评价的视角和阐述内容是对欧洲《易经》相关研究成果的必要补充,对我们梳理《易经》的海外传播史也极具学术价值。[详细]
在俄罗斯汉学界,列·谢·贝列罗莫夫的儒学研究成果斐然,出版了多部儒学方面的专著以及俄罗斯汉学史上首部《论语》科学性全译本,被誉为“莫斯科的孔夫子”。本文将贝列罗莫夫的儒学研究分为起步期、繁荣期及成熟期3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贝氏“找寻真正的孔夫子”的学术历程,重点以繁荣期的代表作为研究文本,全面呈现俄罗斯儒学大师的学术之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