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详细]
在共和主义掀起的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围绕公民定位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这样的讨论,将两种政治流派的自由观、国家观等内容串联起来。共和主义站在积极自由的立场上,对积极公民进行了全方位的褒扬,对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进行了消极公民的界定并加以严厉...[详细]
公民教育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校的“公共”建构。当前,主要存在四种有关学校公共性的理解和建构:将学校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建构公共生活的机构;学校本身作为公共领域。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详细]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详细]
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共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学校生活实践本身就应该成为公民续践的范型,成为开启学生公共生活视野的精神窗口和直接依据。教师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理解、指导与解放,师生平等交往与学校公共生活...[详细]
公民意识所涉及的复杂性是二重的,首先公民关注的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其次是他们应该知道的知识。公民在各自不同共同体的公共实践中获得了前一种知识,而后一种知识则是政治伦理学的使命:其所提供的知识既要契合公民的愿望,又须有益于各自的政体精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