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家先生是是中国大陆力倡儿童读经的重镇之一,其关于儿童读经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影响很大。本文就郭齐家先生倡导儿童读经的主要言论进行了讨论。讨论的问题有:近百年是否成功引进和移植了西方教育?西方人对中国读经传统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儿童读经能...[详细]
教育培养道德行动者的使命在电子媒介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媒介通过多种机制大量生产旁观者,虽然这种旁观者是与直接旁观不同的间接旁观者,但却继承了直接旁观者的德性。电子媒介时代是一个“普遍旁观”的时代,而“普遍旁观”的人性和社会后果...[详细]
中国社会当下发生着质的变化,在这场变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结构,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性质,都在另外一个起点上向原始回归。后现代意识和前现代生活方式,既矛盾又生动地扭结在时代精神之中,教...[详细]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应该是多元文化的共处,但这又不是文化的自我封闭和文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文化间的“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人们对待文化,尤其是对待具有价值指向的道德文化的态度,构成了文化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详细]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大自然的亲密程度、社会构成及其运转方式都有差异,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各民族所拥有的道德价值具有普遍的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道德价值的这些特性既是构成和谐社会重要因素,也是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详细]
网络不仅是一种新生的技术力量、经济力量,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和文化力量。支撑这种新型文化价值内核究竟是什么?新的伦理倾向将给公立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怎样的新问题与新要求?本文是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思考。 [详细]
本文回顾了道德教育的历史演进,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文化生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道德教育的实践品质。[详细]
德的字形与含义在中国文化里经历了一个演化与定型的过程。无心符的德字仅指“直视前方行走”之类的行为。有心符的德字用于伦理道德领域时主要有两种用法:用作名词德的原始义指“直心”,然后才拓展出诸如仁、义之类的通用含义;用作动词的德指“得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