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加以区分。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重在引导其道德践行,这就特别要求成年人在道德践行上树立榜样。[详细]
人要有耻感,耻感是人之成人的根据。耻感是人对善恶的主观自我感受,人对耻感的恐惧造就了良心、守护着人格,耻感的加强与深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详细]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主体层次性划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道德层次性研究的内在呼唤。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应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各有侧重,并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详细]
树立荣辱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培养道德动机的问题,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提高责任意识。 [详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知耻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确立崇高的理想、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接受必要的耻感教育[详细]
“八荣八耻”明确了多元时代的共同价值,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导向。知荣辱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有助于我们走出道德教育方式的困境。[详细]
本文回顾了自1981年以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从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到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的必然性。[详细]
“八荣八耻”思想深刻总结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重新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新时期道德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以青少年的荣辱观建设为突破口,确立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详细]
本文先揭示羞?心和荣誉心运作的心理机制,然后指出它们对于新时期开展荣辱观教育有三点启示:(1)培育良知,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关键;(2)宜根据不同良知水平群体的荣?心发展规律妥善开展荣辱观教育;(3)妥善对接中国本有的尚?文化传统,有助于重塑当...[详细]
明荣辱、知廉耻是我国儒家道德的传统精华。知耻而后德,是个体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懂得了明荣辱,知廉耻和成事为人的道理,才能发展真正的道德良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