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工作,需要在现代科学文化遗产理念的关照下,经长期艰苦实地的调研、实践和体验,从中勾勒出一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规划。本人20世纪70年代末致力于专研一国一民族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民俗学科,学科本身...[详细]
个性观念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五四主流思想家的主导话语,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观念。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维度理解五四时期的个性观。消极个性指对宗法性和奴隶性的反抗,积极个性与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等有密切关联。五四时期的个...[详细]
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不能没有某种人性理论为基础,否则我们根本无法谈论幸福、道德和理想。道德是一种价值、是人的价值,它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所具有的本性为基础,道德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就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详细]
当今中国的公共论述中,"民族主义"语词不断敲打着时代精神的敏感神经。无论是对具体事件的直觉反应,还是在理念层面上的立场言说,与此相关的争论都呈现出激烈的分歧甚至攻击,公众意识在此出现了两极化的对垒。在分裂谱系的一端,民族主义被写在信念的旗...[详细]
无论重返中心,还是落入草根,都不过是传统士大夫的回光返照,所谓的缙绅或游士只不过是士大夫精神的两面而已。从传统士大夫走向现代知识分子,所要引入的,却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不可能产生于四民社会,也难以在"断裂社会"中蕴育,它需要的...[详细]
在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脉络中,我们基本可以梳理出两条民主观的脉络,一条是以严复为代表的密尔式的自由主义民主观,强调"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将自由看作基本的价值,而民主则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来保证个人权利。[16]另一条则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详细]
陈寅恪是由招魂而魂系历史生命,而成为文化托命人。而钱钟书则由想象而超出历史,成为自由的文化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这是后学无法企及的,也正是人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详细]
在"现代中国"这一表述中立身的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了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理想、文化生活与文化体系,也正是这种文化理想与文化体系的摆脱,导致了现代中国自身与自然宇宙的分离、与天下的分离,与每一个普通生命的分离,因而它不得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