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认为哲学并不能解决问题,哲学对于人类的进步并没有规范作用。而真正对人类心灵发生作用,真正关怀人类的精神是文学精神,可以从语言的偶然性、人自我的偶然性和社群的偶然性三个维度对罗蒂哲学提出儒学批评。[详细]
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比较考察人的可塑性与先天性、确定性的关系,认为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的力量是为人所熟知的,而其中大多数都是家庭范型的外延类推,这是一种熟人社会的模式,但是它会影响群体或家族的知识更新。可以说,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所反映的是家族...[详细]
道德哲学的专家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有着诸种更好的论据、或有着诸种更清楚的思想;而应该认为自己只不过花了大量的时间谈论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那些面临关于如何行动的各种困难决断的人。通过谈论近来因医学技术的各种进步所造成的诸种问题...[详细]
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须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而不是像社会契约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如果人性为恶,那么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代表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恶。)这里的"善",不是通常伦理学意义上的"善",而应当是指在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意义...[详细]
我们把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同罗尔斯反省性原初状态的道德观做了对照。在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儒家伦理的观照下,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估,从而引出了普遍义务之道德意识(moral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alizable oughtness)的重要问题。[详细]
中国的现代性是后发的现代性,它的展开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困境意识。这种困境意识表现为,在肯定现代性的正当性、呼唤现代性的同时,又质疑、诘难甚至反抗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质疑、诘难与反抗无疑也是中国现代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西方的尼采与中国的庄子、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超脱、国家的集体目标与个人的生命创造,如何奇妙又矛盾地交织在一起、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世俗与神圣的错位、"天"与"地"的紧张、功利与价值的冲突,这一切都构成了林同济异常复杂的内心世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