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界定“隐性范畴”的内涵并指明其特征,论证“范型”作为隐性范畴的合理性。本文指出:如果某名词的构词或语义派生词是表达物理事物或事件参数意义的惯用方式,则它被视为“范型”名词。根据范型词汇指涉事物的典型特征,将其划分为“颜色”、“形...[详细]
语义衍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借助义素分析理论、词义参数理论以及认知语义理论可以揭示动词语义衍生机制。从义素层面看,动词语义衍生是功能各异、地位不同的义子发生转化和变异,使得语义结构重新整合的过程;词义参数理论认为语义衍生必然涉及主题类...[详细]
20世纪以来,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拓展了研究领域,彼得堡学派研究证明,大脑中存在两种语法—大脑左半球语法模式和大脑右半球语法模式并呈功能不对称状态,尤其是大脑右半球语法模式特征显著。大脑两半球的思维类型不对称使得熟语、隐喻及三段论的信息加...[详细]
作为网络交际的重要情境之一,论坛愈来愈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本文拟对俄罗斯国内网络论坛语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知其未来发展走向,旨在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详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随之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由于其具有简洁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与汉语一样,俄语也同样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由于语言本身、民族文化...[详细]
目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观念,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得以显现。俄语和汉语中表达目的意义的手段,既有词汇手段,也有句法手段。本文主要从目的义词语的界定、这类词语意义与用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俄语和汉语中基本的、最常用的目的动词的研究状况。[详细]
俄侨作家加兹达诺夫在早期创作中,从存在主义角度对人存在的描写已初见端倪。这些作品均以第一人称叙述,所描写的人物、地点、事件均通过叙述者的感受展现出来。叙述者的意识成为一根竖轴,连接了有时看似与叙述环节毫不相关的各种事件。本文对该小说的存...[详细]
安德列耶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其后期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哲理转向。安德列耶夫的哲理思考是悲观主义的,这充分体现在他的上帝观中。《人的一生》是安氏哲理戏剧的代表作,它集中了作家对人与命运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剧中,命运、死亡与虚无成为否...[详细]
语言是民族意识的体现。在基里尔和梅福季的努力下,罗马教会同意使用斯拉夫语举行祈祷仪式、书写圣书。这表明,斯拉夫语被提高到了宗教的地位,这为斯拉夫语和斯拉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斯拉夫语的形成和巩固促进了斯拉夫民族思想的形成,语言平等的思...[详细]
玛科什崇拜是俄罗斯古老的多神教信仰。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领域,而且渗透到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以及俄罗斯传统的手工艺术创作中。本文在对玛科什崇拜的内涵及演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玛科什崇拜对俄罗斯民间手工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探究玛科什崇拜在...[详细]
《巴赫金传》使我们靠近了巴赫金,了解了巴赫金的生活场景。在关于巴赫金生平的叙述中,最使我们关注的一点就是“与饥饿对话”,这种“饥饿”不仅是命途的多舛,而且还有其学术生涯所经历的苦难。《巴赫金传》中还记载了巴赫金在萨兰斯克的莫尔多瓦大学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