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语教学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先后经历了早期、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后4个时期,至今已走过了近300年的历程。回顾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盛衰的过去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分析现状,喜忧参半,成绩与问题并存,无论是优,无论是劣,...[详细]
对不同语言的句法进行对比研究时应建立一个平台,而句子的语义结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平台。本文以汉语、英语和俄语为例,采取称名学研究方法对这3种在形式结构和世界映像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别的语言进行了对比。从句子语义结构出发对不同语言的句子进行研...[详细]
本文从术语学的理论出发,对词典学研究中讨论词典编写的组织工作、释义的语言以及下定义的方法等问题的几篇文章加以评论。与此同时,作者也阐释了术语学科的独立性,自然语言作为释义元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的非普适性。[详细]
卡捷琳娜之死所呈现出的价值在杜勃罗留波夫那里表现为"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但他仅仅是对卡捷琳娜死亡本身的道德伦理意义进行了评价,而在审美意义上,杜氏并没有过多的阐述。本文从死亡美学的角度入手,对《大雷雨》中的死亡意识和死亡现象本身进行尝...[详细]
写物艺术在文学作品里具有揭示性格(灵魂)、表现文化、构建情节结构等艺术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中,从写物艺术方面看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果戈理。他毕生都在探讨人与物、物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探讨果戈理的写物艺术是解读《死魂灵》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详细]
普希金之前的俄国小说总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其他主要民族小说的发展水平。俄国小说叙事方法的原始陈旧、简单粗糙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普希金极大地丰富了俄国小说的叙事方法,使其走上自立之路,为俄国文学在19世纪创造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活尸》是屠格涅夫哲学美学观念的一个总结。作家通过女主人公卢克丽娅的形象深入挖掘了俄罗斯人灵魂深处的宗教意识,突出强调了崇尚苦难的圣徒精神是俄罗斯人最高的道德理想。[详细]
《静静的顿河》在现代观念上对《战争与和平》形成了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表现在历史观上,历史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的";表现在人性观上,人性是恶的而非善的;表现在人生观上,人生是悲观的而非乐观的。当然,这里的"突破"并不意味着《静静的顿...[详细]
《痴愚说客》是用"童话"演绎的虚拟世界。叙述者费林以其无缘由的热情、无拘束的遐想、无名的浪漫所叙说的"童话"是对过于乏味、平庸和循规蹈矩的世界秩序所开的一个玩笑。他提醒正在变得庸常的现代人应该享受幻想,在色彩迷乱的都市下做梦;他关于俄罗斯历...[详细]
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映象/世界映象、意识/语言意识等3对术语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弄清这些术语的内在含义对深入了解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是有帮助的。[详细]
文章论述了带有все, каждый, любой, всякий的泛指名词性短语在俄语语句中的交际性质。同时从指称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中周遍性主语不能成为句中话题的原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