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现存范仲淹《师鲁帖》为线索,试图描述北宋士大夫通信行为的基本状况。本文首先从《师鲁帖》的物质形态和书写形式出发,回顾了传统中国尤其是北宋时代书信的写作材料和工具——笔、墨、纸、砚,展现了宋人的书信书写习惯。另外,通过分析《师鲁帖》...[详细]
从鲁迅的杂感《太平歌诀》出发,本文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对1928 年南京拾魂恐慌进行重新解读,这种解读分别依次呈现为社会事件、政治事件、思想事件三个维度。通过这种分析,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南京拾魂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标识现代性的“预示性...[详细]
本文通过对李渔的生命养护观念的解构与分析,试图构建李渔以疗病思想体系和运动健康关系模式为基点的健康观。结合明清之际医学、养生学发展脉络,社会环境、思想氛围,以及李渔自身的社会定位与思想观念,呈现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健康观念以及种种生活面相。...[详细]
组建政府,统治国家,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记载分明。与此相对,民间组织的传统则记录少、印象薄。通过对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壁”组织的考察,本文认为在国家失序、战乱频仍的条件下,民间的组织传统发挥了作用:民众自发组织起来,选举领袖、制定章程、分工...[详细]
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迹,以及公元前的云南省石头寨山等地区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宝螺。从南诏国到明朝,云南人以宝螺为货币。从明朝开始,云南在朝贡贸易中收集了大量宝螺,致使贝币价值出现了长期性下跌的趋势。到了清代,铜钱代替宝螺。宝螺在...[详细]
自清代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杭州吴山的汪王庙历经了两次重修,汪姓族裔在汪王庙的“考古”中对于汪华形象的再建构,其表述皆服从于对汪王庙祭祀权和庙产的考量;而他姓官绅、文人对吴山汪王庙的地景想象,则凸显了汪王的神明地位。汪氏族裔的组织,由于没...[详细]
日常生活总是在地方环境中发生并与之相关。在跨学科视野里,日常史所谓“地方”,并非纯粹的地理空间,而是包含着源于空间的日常事件和日常时间,即地方、日常、经历(史)三位一体。从蒋梦麟先生曾经的日常江南铺展开去,我们发现,日常史的地方不仅意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