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学堂与科举的兴替——北洋大学创办的动因、特征与历史启示
2025-10-27 作者:张亚群 来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亚群,现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科举学论丛》执行主编,从事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考试理论研究。著有《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科举1905》等专著,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发表论文240多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部省级奖多项。

文章目录

一、民族危机与科举变革:大学创办的根本动因

1. 中西文化失衡与洋务教育探索

2. 民族危机加深与维新教育的推动

二、盛宣怀与北洋大学:人物及地域因素的推动作用

1. 北洋大臣的显赫地位及兴学影响

2. 盛宣怀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创意

三、初创时期的办学特征

四、教育影响及历史启示


长摘要

       问题的提出: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西式大学的创立与科举制的终结是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连的两件大事。北洋大学创办时间早,起点层次高,在大学制度建设、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树立了典范,具有开创之功和奠基意义。今年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创办130周年,也是科举制度废止120周年,探析北洋大学创办的动因、特征及教育影响,反思大学与科举的兴替历程,可从一个侧面深刻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的教育变革取向,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为当今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教育强国战略推进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主要内容:本文以学堂与科举的兴替为切入点,深入探析了北洋大学创办的内外部原因、基本特征、教育影响与突出贡献,揭示了北洋大学创办的历史启示。研究表明,北洋大学堂的创办,既是救亡图存、兴学育才的时代需要,也是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结果,除了民族危机的推动外,还受盛宣怀的教育理念及北洋地域因素的直接影响。北洋大学创办的最初十年,与传统教育体制并存,办学艰难。1905年科举制的废止,促进了北洋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其办学特征主要有六方面:仿照美国大学的模式,建立分级办学的学制,办学规模及制度较稳定;办学经费出自津海关道库存税款,具有国立大学的性质;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近代大学的学科建制和管理体制;头等二等学堂分级招生,生源以沿海通商口岸及南方省份为主;注重师资聘任和西学课程建设,办学具有国际化特征;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学生毕业出路多样。北洋大学经受了历史与时代的严峻考验,为民族和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层次专门人才,在不同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北洋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科、法科,影响深远。北洋大学的办学实践,见证了从科举到学堂的重大转折,推动了留学教育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积累了有益经验,为后来者发扬光大。

       贡献与创新性:本文从北洋大学史的个案研究中得出了普遍性的启示。其一,真正的大学是为解决现实危机而创建的,清末北洋大学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担当着兴学救亡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的办学,需要契合时代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握“国之大者”,实现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其二,中国近代大学是在移植、改造西方大学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模式。北洋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三,怎样办大学,需要把握正确的战略导向和路径选择,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赋予大学更为重要的使命。其四,多渠道拓展办学资源为大学办学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经费与物质保障。其五,中国近代大学的办学具有国际化特征,现代大学办学需要立足本国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术平台,推动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

   全文与引用:   学堂与科举的兴替——北洋大学创办的动因、特征与历史启示.pd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