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只适用于个体或群体,也适用于政治、市场、教育等社会系统。就教育领域而言,不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需要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系统自身亦需要进行道德规范。然而,人们通常更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鉴于此,需要就后者尤其是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价值及其实践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详细]
儿童天生拥有的先验生活形式使其后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可能。在年幼儿童那里,这种基于天性的内在生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知者,那些先于任何个体经验的先验善意、先验社会性、先天道德本能等,帮助儿童在一种天生优越于成人的意义上获得了他自身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先验道德根基。[详细]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对直接道德教学的评断似乎成了现代德育课程设置的“悬案”。《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再认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一文提出,杜威“归根结底认为‘直接道德教学’有必要、有价值并且可以有实效”。但在理解杜威所言的直接道德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上,在阐释杜威的道德观、道德教育观及杜威来华演讲的内容上,该文存在诸多有待商榷之处。[详细]
教学蕴含着道德的向善性,教师的道德性是教学道德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教师的道德性不仅包含教师个人的道德“私德”与教师职业的道德“师德”,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努力,道德也要凭借教学来培养和实现,教师的道德性还应包含教师教学的道德“施德”。[详细]
重塑对话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在运用外化及解构技术把问题与学生分离之后,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重建新的故事阐释及自我认同。所谓德育叙事的重塑对话技术,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改写故事及“重新入会”两项技术,帮助学生拓展新的人生故事及可能性,有目的地重塑学生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详细]
如何将略识之无的民众塑造为合格国民是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通俗画报被视为便捷渠道之一。以启蒙为基调,兼顾娱乐与审美的通俗画报在晚清时期大量出现,为包括妇孺在内的普通民众提供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图像知识仓库,引导并改造着民众日常生活行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