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是当代中国人转型的目标,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教育转型的必然走向。公民是公共生活中的互主体,主体间性连接着公民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核心品质。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具有多元的身份。致力于培养公民的公民教育,必须超越狭隘的德育意...[详细]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建国以...[详细]
现代性图景中的公民教育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三组二律背反,即国家与公民的不和、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和、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不和。现代公民教育的品质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取决于它有没有超越二律背反的视野与能力。超越二律背反的关键在于现代性中人类存在...[详细]
公民教育随着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取向。按照取向发展的不同,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公民素质取向”、“公民道德取向”以及“公民意识取向”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我国公民教育分别强调了公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详细]
20世纪 70 年代德国公民教育出现了批判转向及其激进发展,从而引发了新保守主义的平衡要求,并进而提出了公民教育中批判与保守之间的辩证关系: 批判而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保守亦不至于屈从于现实。[详细]
以透视卢梭的公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其思想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反思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一公民教育的第一原则,为公民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提供一个视角。从整体视域考量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其公民教育和自然人教育的契合和断裂映射出他在寻求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