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的基本内容,导源于青少年时期内在的特殊矛盾。与80前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在认同话语、认同方式、认同策略以及认同的基本价值内核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符号消费的特征。这与社会财富的空前增多,公民个人生活自主权的扩大、...[详细]
在当前的公民伦理教育中,公民消极性伦理往往被忽视。而要培养学生的消极性伦理,我们需要重视教师消极性伦理,即必须以教师节制为依持,以学生权利为基点,以学校公共生活为目标。同时,为了全面保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坚守消极性伦理,我们必须在评价、观...[详细]
诚信教育不是在一般的教育内容之外增加了冠之以“诚信”的内容就够了,也不是在常规教育之外另外开展的教育。其关键在于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检视不诚信现象及原因,用诚信的理念改造现有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然。当学校教育紧扣住育人的本然,实实在...[详细]
传统乡村文化曾是维系与支撑乡民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文化日益丧失其对乡村生活的整合力,而陷入危机之中。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仍有其存在的空间与合理性,乡村文化重建旨在通过整合当前乡村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因素,...[详细]
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等五个版本教科书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课程标准对儿童生活的尊重。借助组织多学科内容,多领域生活情境,教科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尝试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此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详细]
“同情”在同情伦理学中既属于某种自然的天性,也是借助一定想象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其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施展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详细]
恐慌是过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性格”,其症状是屈从权威、信任丧失以及自私蔓延。“解放”的三次剥夺带来了现代人的脆弱性,科学主义盛行带来了人造恐慌的蔓延,以及“政治”的异化使得消解恐慌的公共之路丧失是“恐慌人”形成的现代...[详细]
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等五个版本教科书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课程标准对儿童生活的尊重。借助组织多学科内容,多领域生活情境,教科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尝试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此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详细]
“同情”在同情伦理学中既属于某种自然的天性,也是借助一定想象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其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施展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详细]
恐慌是过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性格”,其症状是屈从权威、信任丧失以及自私蔓延。“解放”的三次剥夺带来了现代人的脆弱性,科学主义盛行带来了人造恐慌的蔓延,以及“政治”的异化使得消解恐慌的公共之路丧失是“恐慌人”形成的现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