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 道德教育研究

    •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

      “公民”和“公民教育”概念均非一成不变的固定范畴,其内涵的演变可以从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差异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公民概念具有历史特殊性和文化特殊性,同时公民身份、公民教育内涵的普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公民教育只能是造就积极的现代公民的教育。各...[详细]

    • (冯建军)·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详细]

    • (叶飞)·公民身份认同与公民教育理念的嬗变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详细]

    • (李艳霞)·公民资格与我国公民教育

      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概念内涵中存在的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的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详细]

    • (暨爱民)· “公民教育”与“民族国家”诉求——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民教育观为分析对象

      近代欧美与中国的公民教育经验均显示,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开始就包含着民族政治观的具体要求,即按照民族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塑造自己的国民。在民族国家的历史要求与政治逻辑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民教育观,在表达民族富强的心理期待的同时,又反映...[详细]

    • (刘丹)·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详细]


友情链接